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发挥立德树人功能的有效策略

【作者】 布萨尼汗·赛杜拉

【机构】 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扎瓦镇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作业优化设计,要强化学科实践,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与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同时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因材施教,在差异化教学中,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双减”政策的推行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积极寻求实践性作业的优化策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置于相应的教学情境和生活场景中,旨在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德育教育;策略探讨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受到格外的关注和重视。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综合性课程,作业的设计不能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和课堂,而应该与社会环境、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等进行紧密联合、有效结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并研发思辨性作业、情感性作业、实践性作业和阅读性作业,从而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深度、温度、高度和梯度。同时,教师还要设计、研发契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特质的作业,设计、研发契合学生的具体学情的作业,以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力,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
  一、设计体验性作业,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设计中,体验性作业是非常重要的。这种作业着重于学生个人经验的体验,通过学生亲身经历,达到人文情感的内化与外化。在“学会尊重”这一知识点中,体验性作业尤其重要,因为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尊重的具体含义和价值。下面将从设计体验性作业的角度,探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在设计体验性作业时,要先明确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所需要体验的重点和难点。针对性地设定问题,让学生去体验新的事物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开启体验式学习模式。
  二、控制作业数量,减轻学生负担
  教师需要以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为出发点,对作业数量进行合理优化与安排。在布置课程作业前,教师应当先深入了解当前班级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身心成长情况,再综合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科学设计课程作业、合理安排作业数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可以高效完成作业任务,巩固知识。以“万里一线牵”课程作业为例,此节课要求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特点,知道多种通信方式,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与之相适合的通信方式。对此,教师不应运用题海训练方式,而是要抓住教学重点,针对每个授课目标设计一道或两道综合性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解答此类习题提高学科综合能力。教师可以针对多种通信方式设计一道现实情境简答题,如“春节期间,李雷需要给同城亲戚和远在外省的亲戚拜年,他可以选择几种通信方式?”此道题考查了学生是否真正了解了不同通信方式的特点,是否能够根据现实情况制定出最佳通信方案。由此可见,教师通过设计综合性练习题,不仅减少了作业习题的数量,还能使学生通过解答习题加深对单元化知识的记忆,达到知识巩固的效果。
  三、结合信息技术,实现国家文化与民族思想传递
  信息技术的一大特征是“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传递者和发布者”,这使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变得更加便捷,同时信息技术也是新时代人才所必备的技能。因此,教师可结合信息技术进行作业布置,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能力,并通过信息技术强化学生道德思想水平,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依靠信息技术将国家文化与民族思想传递给其他人。例如,在《守望精神家园》作业设计时,教师在安排文字版报告后也可让学生用手机拍摄短视频,或录制长视频后进行剪辑,记录当地社区文化活动,并配以画外音或文字来讲述各种文化活动以及自身内心的感想,从而让实践活动变得更有趣味、更有价值,同时学生录制的视频也可传播至互联网,将当地社区文化传播至其他社区乃至其他城市,实现文化互通。
  四、结合时代特点融入社会事件
  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应考虑自己设计的作业是否适应当今的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都会发生改变,也会面临着不同的社会问题。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如果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难以让学生产生新鲜感和共鸣。因此,在选择作业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入一些社会热点和社会事件,增强作业设计的时效性,以此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和自己生活之间的联系。
  五、优化实践性作业评价方式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注重优化课前、课中和课后作业设计,还要充分关注到优化实践性作业评价方式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其进行合理评价,充分发挥实践性作业评价的反馈、激励和指导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激发对学科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在学习兴趣的驱动下不断提高综合能力和素养,获得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的“双赢”。具体而言,教师要注重实践性作业评价的激励性、及时性和差异性,除了进行常规的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之外,还要因学生而异,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展开探索和实践,以此确保作业评价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反映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和家长积极参与到作业评价中,以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评价形式由封闭性、单一性走向开放化和多元化。除了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之外,还要从学习态度和能力发展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充分发挥出实践性作业的拓展和延伸作用,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有效的作业评价中实现由完成作业到知识巩固,从知识巩固到能力培养的全面发展。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提升作业的质量,要减少作业的数量,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教师设置指向育人的实践类作业能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情操,让他们在具体的体验中促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师需要多设置实践类作业,以更好地对接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让学生们更主动、更积极地投身各项社会实践中。
  参考文献:
  [1]王庆梅.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类作业的育人价值[J].甘肃教育研究,2022(07):139-141.
  [2]何碧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设计路径探索[J].文理导航(上旬),2021(06):6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