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麦斯吐热木·阿卜杜合力力

【机构】 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乌尔其乡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现代化教育领域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是新时期教育政策要求,也是促进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关键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五千年的底蕴中形成的,它可以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带来不同的生机活力,那么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相融合,是老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策略探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也与教学规律相符,能够实现在不同教育阶段与教育领域中,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至关重要,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导致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品德课程,在传统文化传承教育中肩负着重要使命。立足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感恩教育,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与情怀,使之成为具有感恩思想品格的社会公民,是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学科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立德,就是让学生形成可贵的思想道德品质,成为有爱心、有诚心、有善心的好人;树人,就是让学生形成正确、规范、良好的行为。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来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规范的行为习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能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知识,使其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又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信仰、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提升其道德文化素养,可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其次,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和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增进其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
  二、重视个性化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其将自身的优点与特长发挥出来,并以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接受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趣味性,并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领悟与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这就要求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根据课程标准、学生个性等为学生设计教学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可以通过让学生表演或组织故事会的方式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深挖教材整合资源,丰富拓展教学容量
  小学德育课本蕴含着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好素材和好载体,但目前我国德育工作中,由于缺少对课本的深入研究,使得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显得表面而浅显,不能有效地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推动下,目前实施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最重要的突破口就是要从课本的角度出发,挖掘出道德教育的要素,将丰富而有趣的课余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资源的整合,灵活地利用,拓宽教学空间,将更多的新鲜、有趣、丰富的教育资源带到课堂上,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宽他们的认知视野,提高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艺术性。
  四、融入生活元素,构建教学情境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变阶段中,其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呈现出多元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生活属于艺术的大舞台,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因此成为人们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基于小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不低,学习和生活经验比较少,因此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期间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教学目标无法实现。所以,教师在开展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主要教学位置上,积极创新和改革教学理念和模式,从学生实际生活着手,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融入丰富多彩的生活元素,促使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学习和吸收传统文化,逐渐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灵感和感悟,具备知识迁移和内化的能力。
  五、优化校园文化,增强环境熏陶
  校园文化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生长性、民族性、传承性,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需要,积极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让民族基因根深蒂固地厚植于学生的精神血脉中,在环境的熏陶中加强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中有民族的精神基因,有民族的志气底蕴。学校可以从整体布局、细节渗透方面,如在校园的文化长廊、展示栏、碑石等地方贴挂经典古诗词、名人读书故事,引领学生在充满书香气息的校园环境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
  六、采用榜样教学方法,渗透传统文化的内涵
  榜样教学法是各个教育阶段极为重要的教育手段与形式。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够按照一贯的思维方式,而要在内容设计的过程中,有效地将榜样教学法融入课程计划,为学生选择合理的榜样,使榜样的优秀行为和卓越成就,不断地影响学生自身的行为和思想。对此,教师应当正确认知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更好地设计模块化教学内容与结构。教师还应该选择良好的榜样,为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能够通过对榜样优秀行为与卓越成就的感知,逐渐形成自身的高尚情操。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但教师们不能遗忘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是要肩负起传承优秀文化的作用,在课堂上将传统文化用全新的形式讲授给学生,让学生爱上中华传统文化。教师也要清楚地认知将传统文化渗透在道德法制课程中是一件要长期坚持的事情,教师需要在每一次课程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和方法,保证小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时保持愉悦的心情并处在活跃的学习氛围中。
  参考文献:
  [1]宋仙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路径[J].小学教学参考,2021(33):66-67.
  [2]朱清萍.运用多种活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J].江西教育,2020(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