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作者】 热娜罕·阿卜杜热西提

【机构】 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教研室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小学阶段通过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将其与法治教育融合能够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成长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因此,教师应依托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都得到了显着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水平也有所提高。现阶段,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逐渐关注和重视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这也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基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理念,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全面发展,培养小学生的法治意识,进而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意义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生活中的基本生活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一门课程,它能使学生在生活中更加明晰自己的行为,在生活礼仪、待人处世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教师应因材施教,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课程知识教学,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通过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小学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使学生学会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人,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种实践性的德育方式,旨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道德和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和他人,是一种有效地提高社会法治水平的方法。
  二、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被应用到教学中。当前教师习惯应用现代化技术为学生讲授知识,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应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兴趣,并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效率。众所周知,情境教学法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应用,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借助多媒体设备的优势,为学生营造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直观地展示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内容,降低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难度,并使其认识到此门课程的实践性。
  三、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
  在新时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应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功能,确保教师在生动、新颖的教学工作开展中,使小学生对道德和法治知识的学习更加感兴趣。为此,教师要重视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把知识内容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通过在课堂上更加生动地讲解有关法律、道德等方面的知识,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使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收集丰富的教育资源,从而达到高效开展课堂教学的目的。通过使用多媒体工具,教师可以创建生动有趣的视频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仅通过语言来传授理论知识,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而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播放一些动画、纪录片和影视短片等,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较好的理解。
  四、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生道德意识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等方式发展思维,提升综合能力。在进行分组时,可以根据“组间同类,组中异质”的原则实行分组,各个小组都有自己的任务,并以协作的形式来完成相应的工作。老师首先要让同学们做好准备,对学习目标有个初步认识,各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收集有价值的材料。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用自己的道德和法治知识进行分析。在互动中,小组成员由于视角不同,对生活现象有不同的理解。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的观点,可以提问和质疑,小组成员进行深入讨论。在吸收借鉴其他小组成员观点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事物的本质,学会运用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分析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
  五、重视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学生学过的知识还要用在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素养能力。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自控能力较差,缺乏坚定的意志,所以在实践活动教育中教师以及家长要发挥监督指导的作用,约束学生行为,从而提高教育效果,更好地拓展教学课堂,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课堂教育结合在一起,给学生提供全面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和核心素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积极联系学生家长,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校共育是教师充分与家长进行联系,以此形成合力的教学方法,而学生年龄越小,越容易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因此,在小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中,充分联系家长是高效教学的必然要求。而且,与过去家长与学校联系不便的情况不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了新的交流渠道,让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方法变得更加多样。因而,在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通过家长会、家访以及微信群交流等多种方法与家长进行交流,让家长明白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性和方法,进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小学阶段学生拥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对学生未来发展也有很大影响,要抓住这一关键期,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教师需要在道德和法治教育过程中改变教学现状,学习先进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将理论学习运用于实践,整合各方面教育影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高效的课堂教学,将社会提出的道德要求不断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促进全面发展。今日之孩童,即明日之栋梁,我们要从小做起,为大好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志春.提升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J] .学周刊,2022(32) :178-18
  [2]马旭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202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