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谈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作者】 肉孜古里·肉扎洪
【机构】 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乌尔其乡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观察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观察也是学生进行各项活动、获取科学知识的基础。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致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察力是我们接受客观信息的能力,对小学科学实验来说是一种重要能力。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能让学生及时发现实验中的重要信息,从而积累丰富的科学知识,为今后的科学实验打下坚固的基础。
【关键词】 科学教学;观察能力;策略探讨
在小学阶段,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小学生年龄较小,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通过科学实验对其进行有效引导,是增强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当前的素质教育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与方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科学的本质内涵与规律。
一、落实分层教学理念,增强观察课堂的生本性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进行时”,同时在诸多先天、后天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十分突出的个性,而这些个性也必然会对他们观察能力的形成、强化带来不同且显着的影响。据此,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在设计“观察课堂”构建方案时率先对不同的个性化差异做好搜集、掌握,之后按照“有的放矢”的原则来制定“观察课堂”构建方案,遵循“档位相符”和“扬长补短”的理念来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活动,继而彰显出观察指导活动对学生个人特点的有效开发。例如,在设计《观察水生植物》这一课的教学方案时,教师不妨根据综合水平的高低将学生划分为“高”“低”两个挡位,对“低”挡位学生要重点突出水生植物的结构组成、重点部位的形态特征等基础性要素的观察指导;而对“高”挡位学生则可引入比较性的观察活动,鼓励他们通过观察来总结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之间在结构上的综合差异性;等等。这一理念的落实让学生得到了更适合自己的科学观察引导,提高了对不同学生个性化观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并且也大大缓解了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时的疲劳感,有助于他们观察素养的形成、优化。
二、把握观察顺序,形成观察方法的全面性
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曾说,观察是得到知识的一个首要步骤。在小学阶段,观察是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基础,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式,观察能力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必备能力,只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才能让学生更顺利地开展各项探究活动,才能让学生更全面地获得科学发现。不难发现,小学生对事物有着浓厚的探索兴趣,但是,他们的观察往往还停留在“看”的阶段,观察的手段比较单一,想观察什么就观察什么,这样的观察比较无序,也不够全面综合。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还要让学生学会有序观察,从而使他们能全面准确地认识事物。
三、优化生活质量,提高人文素养
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优化生活。学生在创造生活的过程中,需要发现科学问题、探究科学问题、解决科学问题,从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教师的任务是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进行指导和帮助。例如,在教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时,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发酵的原理是“创造一个环境,控制微生物的代谢,让代谢的产物满足人的需求”。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本章节的知识之后,在生活中完成一次食物发酵。当在课堂上反馈时,有的学生发酵出米酒,有的学生发酵出苹果醋,等等。在交流实际操作过程时,许多学生交流了成功或者失败的发酵案例,并且系统阐述了自己从学习理论、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直至成功发酵的整个过程。最终,学生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是为了给社会创造财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四、对比分析,科学观察
学生在形成观察习惯的基础上,需要形成科学的的观察方法,继而保证观察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对比分析法能够使观察达到多方位、多层次的效果,同学们通过对比观察能够捕捉到更加细致多元的信息。这种方法更加强调观察的直观性,能够具体有力地突出观察对象之间的差异以及导致差异出现的因素。
五、鼓励课下实践,丰富学生观察收获
科学学科的学习,不仅要依靠课堂的科学实验课,也要与课外探究活动有机结合。在课堂完成科学实验后,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科学实验的内容和目标,为学生布置一些探究性和观察性的课后作业。比如,对学校内花草树木的种类、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掌握不同花草树木的种类名称、生活习性。也可以让学生在家里选择一种植物的种子进行种植,在课外的时间对种植的植物进行分析和观察,不定期在班级举行科学实验课的观察说明交流会。课外的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学到课堂无法学习的知识,在课后可以了解更多的自然知识和生物知识,课后实践能让学生独立对事物进行了解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行为习惯。
六、借助平台打卡,提高长期实验观察效果
科学规律的发现过程是复杂且漫长的,难以在一次观察中就可以得到验证,而需要经过反复观察、长时间地坚持观察才能发现。但实际教学发现,对中长期的观察,学生往往难以坚持下来。例如,“昆虫”这一单元,刚开始养蚕,家长都很支持,学生也热情高涨,但一两个月下来,只有小部分学生坚持记观察日记,大部分学生都半途放弃,不了了之了。鉴于此,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提高实验观察能力,更要帮助学生树立长期观察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学生学好本门课程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该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实验情境、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质疑和引导比较观察等途径,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升实验教学的效率与质量,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铸衡,李阳.浅议小学生实验观察能力的表征及其培养[J].吉林教育,2018(23):49-51.
[2]朱明利.小学科学课中学生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3):26.
[3]陆婷.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名师在线,2018(10):41-42.
【关键词】 科学教学;观察能力;策略探讨
在小学阶段,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小学生年龄较小,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通过科学实验对其进行有效引导,是增强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当前的素质教育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与方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科学的本质内涵与规律。
一、落实分层教学理念,增强观察课堂的生本性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进行时”,同时在诸多先天、后天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十分突出的个性,而这些个性也必然会对他们观察能力的形成、强化带来不同且显着的影响。据此,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在设计“观察课堂”构建方案时率先对不同的个性化差异做好搜集、掌握,之后按照“有的放矢”的原则来制定“观察课堂”构建方案,遵循“档位相符”和“扬长补短”的理念来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活动,继而彰显出观察指导活动对学生个人特点的有效开发。例如,在设计《观察水生植物》这一课的教学方案时,教师不妨根据综合水平的高低将学生划分为“高”“低”两个挡位,对“低”挡位学生要重点突出水生植物的结构组成、重点部位的形态特征等基础性要素的观察指导;而对“高”挡位学生则可引入比较性的观察活动,鼓励他们通过观察来总结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之间在结构上的综合差异性;等等。这一理念的落实让学生得到了更适合自己的科学观察引导,提高了对不同学生个性化观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并且也大大缓解了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时的疲劳感,有助于他们观察素养的形成、优化。
二、把握观察顺序,形成观察方法的全面性
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曾说,观察是得到知识的一个首要步骤。在小学阶段,观察是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基础,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式,观察能力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必备能力,只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才能让学生更顺利地开展各项探究活动,才能让学生更全面地获得科学发现。不难发现,小学生对事物有着浓厚的探索兴趣,但是,他们的观察往往还停留在“看”的阶段,观察的手段比较单一,想观察什么就观察什么,这样的观察比较无序,也不够全面综合。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还要让学生学会有序观察,从而使他们能全面准确地认识事物。
三、优化生活质量,提高人文素养
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优化生活。学生在创造生活的过程中,需要发现科学问题、探究科学问题、解决科学问题,从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教师的任务是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进行指导和帮助。例如,在教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时,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发酵的原理是“创造一个环境,控制微生物的代谢,让代谢的产物满足人的需求”。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本章节的知识之后,在生活中完成一次食物发酵。当在课堂上反馈时,有的学生发酵出米酒,有的学生发酵出苹果醋,等等。在交流实际操作过程时,许多学生交流了成功或者失败的发酵案例,并且系统阐述了自己从学习理论、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直至成功发酵的整个过程。最终,学生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是为了给社会创造财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四、对比分析,科学观察
学生在形成观察习惯的基础上,需要形成科学的的观察方法,继而保证观察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对比分析法能够使观察达到多方位、多层次的效果,同学们通过对比观察能够捕捉到更加细致多元的信息。这种方法更加强调观察的直观性,能够具体有力地突出观察对象之间的差异以及导致差异出现的因素。
五、鼓励课下实践,丰富学生观察收获
科学学科的学习,不仅要依靠课堂的科学实验课,也要与课外探究活动有机结合。在课堂完成科学实验后,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科学实验的内容和目标,为学生布置一些探究性和观察性的课后作业。比如,对学校内花草树木的种类、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掌握不同花草树木的种类名称、生活习性。也可以让学生在家里选择一种植物的种子进行种植,在课外的时间对种植的植物进行分析和观察,不定期在班级举行科学实验课的观察说明交流会。课外的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学到课堂无法学习的知识,在课后可以了解更多的自然知识和生物知识,课后实践能让学生独立对事物进行了解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行为习惯。
六、借助平台打卡,提高长期实验观察效果
科学规律的发现过程是复杂且漫长的,难以在一次观察中就可以得到验证,而需要经过反复观察、长时间地坚持观察才能发现。但实际教学发现,对中长期的观察,学生往往难以坚持下来。例如,“昆虫”这一单元,刚开始养蚕,家长都很支持,学生也热情高涨,但一两个月下来,只有小部分学生坚持记观察日记,大部分学生都半途放弃,不了了之了。鉴于此,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提高实验观察能力,更要帮助学生树立长期观察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学生学好本门课程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该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实验情境、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质疑和引导比较观察等途径,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升实验教学的效率与质量,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铸衡,李阳.浅议小学生实验观察能力的表征及其培养[J].吉林教育,2018(23):49-51.
[2]朱明利.小学科学课中学生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3):26.
[3]陆婷.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名师在线,2018(10):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