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探讨
【作者】 阿卜杜合力力·阿卜杜热合曼
【机构】 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扎瓦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新课标对不同学段学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开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过去,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可能更关注一些基础概念的讲授或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对于德育内容,并没有给予关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还应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数学课堂;德育教育;策略探讨
小学教师应当基于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将德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思想层面意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新课改强调,教师要发挥学科课程的德育功能,挖掘学科教育中的德育资源,使德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对学生思想品德、精神信念的塑造,切实地为学生提供教育指导。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立德树人是我国当前提倡的重要教学思想,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数学学科有着严密的体系与表达方式,有着自身独特的教育指向,承载着为国家育人的重要任务。在新课改视角下,数学教师要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这样学生不仅能学到数学知识与文化、数学技能与创新能力,还能学到德育知识,增长见识,塑造美好品质。推动数学教学与德育之间的结合,还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感受。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缺失的对策
(一)创新德育渗透方式
如果教学思维发生了改变,那教学模式也要与时俱进。教师在具备了德育意识和能力后,要积极创新德育渗透方式,根据相关教学内容,设计与之相符的教学方案。具体而言,针对理论课堂教学,教师可以结合知识背景,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例如,植树节是按照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和植树月,共称为国际植树节,其目的在于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和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故教师在讲解植树问题时,可以引入植树节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在学会解决植树问题的基础上,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针对实践活动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实践活动,并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中蕴含的德育元素,从而实现德育的渗透。
(二)联系生活出趣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体验、学习生活中的数学,需要教师用心思考和研究,特别是针对小学生的数学教学,更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并从中灵活渗透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渗透德育,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所联系的生活实际,应是所教年龄段学生能够认知和接受的,而不能使用脱离学生认知范畴的生活案例。二是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所在的区域、学校各有不同,乡村、城市各有差异,教师所联系的生活实际,应是学生普遍认识的或体验过的,如针对城市的学生,就不适宜过多联系乡村的生活场景,反之亦然。三是采用的案例要具备一定的德育元素。生活实际案例有正面的、有负面的,还有很多看似稀松平常的,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提高德育意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找到适合课堂教学的生活案例。
(三)严于律己,从教学抓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严于律己。比如教师在教学“简易方程”这一模块知识时,对整个板书的设计,一定要注重字迹的规范、书写过程要讲究美感,同时教师还应该着重强调在书写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数字与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的时候,乘号可以简写,但是不能够省略不写;数字和字母相乘将数字写在字母前面等书写的规则。这样的话既能够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又能够给学生树立良好的书写榜样,让学生也能够做到字迹清晰、书写规范,在整个方程的计算过程中,结合相关的字母,了解等量关系,顺利完成方程的解答,同时也能够于无形之中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助力学生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四)依托主题活动,增强学生的行为认知
理论知识的学习最终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实践才是检验学生创造能力与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教师平时开展课堂理论授课时,应注重社会性实践拓展,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理论知识主动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德育渗透到现实生活中,能加强学生认识生活行为,促使他们开展社会德育实践中以高标准严要求,自我监督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五)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在小学校园内部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真正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结合课堂教学的现状,需要制定合理的业务目标,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课堂所包含的德育内容,使学生真正掌握德育内容,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也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逐步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做出表率,让学生真正听从老师的引导,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最多的成人是教师,教师是每个学生学习的榜样。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需要以自身为基础,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引领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将德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科教学+德育”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有利于从德育与数学整合发展的角度优化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学会对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感悟、积累和转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并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解决德育缺失问题,依托数学教材,创新教学方法,将德育贯彻落实到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数学学科与德育的整合教学目标,从数学教育与德育教育两个角度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武文娜.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缺失与重构策略[J].中外交流,2019,26(38):138.
[2]欧淑兰.试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缺失及重构[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9(7):202.
【关键词】 数学课堂;德育教育;策略探讨
小学教师应当基于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将德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思想层面意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新课改强调,教师要发挥学科课程的德育功能,挖掘学科教育中的德育资源,使德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对学生思想品德、精神信念的塑造,切实地为学生提供教育指导。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立德树人是我国当前提倡的重要教学思想,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数学学科有着严密的体系与表达方式,有着自身独特的教育指向,承载着为国家育人的重要任务。在新课改视角下,数学教师要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这样学生不仅能学到数学知识与文化、数学技能与创新能力,还能学到德育知识,增长见识,塑造美好品质。推动数学教学与德育之间的结合,还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感受。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缺失的对策
(一)创新德育渗透方式
如果教学思维发生了改变,那教学模式也要与时俱进。教师在具备了德育意识和能力后,要积极创新德育渗透方式,根据相关教学内容,设计与之相符的教学方案。具体而言,针对理论课堂教学,教师可以结合知识背景,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例如,植树节是按照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和植树月,共称为国际植树节,其目的在于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和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故教师在讲解植树问题时,可以引入植树节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在学会解决植树问题的基础上,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针对实践活动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实践活动,并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中蕴含的德育元素,从而实现德育的渗透。
(二)联系生活出趣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体验、学习生活中的数学,需要教师用心思考和研究,特别是针对小学生的数学教学,更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并从中灵活渗透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渗透德育,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所联系的生活实际,应是所教年龄段学生能够认知和接受的,而不能使用脱离学生认知范畴的生活案例。二是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所在的区域、学校各有不同,乡村、城市各有差异,教师所联系的生活实际,应是学生普遍认识的或体验过的,如针对城市的学生,就不适宜过多联系乡村的生活场景,反之亦然。三是采用的案例要具备一定的德育元素。生活实际案例有正面的、有负面的,还有很多看似稀松平常的,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提高德育意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找到适合课堂教学的生活案例。
(三)严于律己,从教学抓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严于律己。比如教师在教学“简易方程”这一模块知识时,对整个板书的设计,一定要注重字迹的规范、书写过程要讲究美感,同时教师还应该着重强调在书写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数字与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的时候,乘号可以简写,但是不能够省略不写;数字和字母相乘将数字写在字母前面等书写的规则。这样的话既能够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又能够给学生树立良好的书写榜样,让学生也能够做到字迹清晰、书写规范,在整个方程的计算过程中,结合相关的字母,了解等量关系,顺利完成方程的解答,同时也能够于无形之中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助力学生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四)依托主题活动,增强学生的行为认知
理论知识的学习最终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实践才是检验学生创造能力与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教师平时开展课堂理论授课时,应注重社会性实践拓展,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理论知识主动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德育渗透到现实生活中,能加强学生认识生活行为,促使他们开展社会德育实践中以高标准严要求,自我监督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五)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在小学校园内部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真正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结合课堂教学的现状,需要制定合理的业务目标,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课堂所包含的德育内容,使学生真正掌握德育内容,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也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逐步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做出表率,让学生真正听从老师的引导,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最多的成人是教师,教师是每个学生学习的榜样。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需要以自身为基础,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引领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将德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科教学+德育”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有利于从德育与数学整合发展的角度优化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学会对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感悟、积累和转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并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解决德育缺失问题,依托数学教材,创新教学方法,将德育贯彻落实到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数学学科与德育的整合教学目标,从数学教育与德育教育两个角度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武文娜.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缺失与重构策略[J].中外交流,2019,26(38):138.
[2]欧淑兰.试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缺失及重构[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9(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