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优化初中语文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策略探析
【作者】 阿依提拉·霍加阿卜杜拉
【机构】 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第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作业设计在初中教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作业设计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视野,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在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中,作业设计是重要的抓手,是学生拓展语文视野,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 语文课堂;单元作业;策略探讨
作业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随着“单元”作为一个教学概念引入初中语文教学,规划单元作业变得尤为重要。在“双减”背景下,语文教学须回归语文教育初心,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围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审视习以为常的作业设计所存在的问题,探索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作业设计,发挥作业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能。
一、明确目标,合理设计内容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要想借助作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就需要明确作业设计的目的,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进行作业设计。语文核心素养包含比较多的内容,想要将这些内容融入全部的作业设计之中比较困难。教材在每一课或者是每一单元都有所侧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有侧重地开展各项工作。教师可以根据具体课堂教学内容与目标进行作业设计,明确作业设计中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也就是将课内教学和课后作业有效融合,在这一基础上,合理设计作业内容,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帮助,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对作业设计进行差异化分层设计
对作业进行差异化分层设计,要从两个方面把握。第一是在作业内容设计方面,要根据学科教育的重难点合理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巩固基础知识。第二是在作业设计对象方面必须兼顾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对作业数量、作业难度进行分层布置和有效管理,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够保证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
三、巧搭支架,提升单元作业的实效性
作业的功能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之内,还应融于初中生的现实生活之中,让他们在作业的辅助下,掌握学习和生活的技能,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单元作业的实效性、体现其育人的作用。为此,教师不仅要以助学为目的设计和布置单元作业,还要从强化学生认知能力、推动其思维发展的角度,做好作业设计工作,通过搭建学习支架的方式,创新作业的形式和内容。
四、优化作业结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作业实际是学生在教师科学引导下自主进行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单元作业中,教师应设计情境任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情境设置要贴合日常生活,延伸时代热点,引入学生真实生活情境。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会有问题,可以通过同伴写作、媒介运用、学具辅助等措施,师生围绕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作业内容方面,要尽量减少纯知识考查,转向对知识综合理解和迁移运用的考查,引导学生猜想、验证,并逐渐丰富知识体系。这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五、秉承大练习理念,拓展作业效能空间
学科大概念对各大单元都有整体的指导意义。大概念的落地需要通过大练习来落地。在作业布设时,除了本单元外,还要考虑不同单元,尤其是上下单元之间的有机衔接。通过前伸后延的作业让学生能够温故而知新,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整体不断线的学习链条,让大单元作业的效能空间得到合理拓展。在作业布置时,要注意三点:一是关联前知,即把握脉络、提炼共性。在大概念的统领下,语文知识是相通相融的,可对前面单元重点内容进行覆盖,防止学生遗忘过快。二是内化新知,即深度理解、挖掘内涵,对新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深化,这是重点。三是铺垫新知,即着眼发展,引导思维,对后续单元内容,教师可提醒学生预习,适度在作业中渗透,充分发挥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六、布置作业呈现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作业布置方式就是所有的学生采用一样的课后作业题,以板书或者口头记忆的方式进行表达,虽然有些学生不记得课后作业,但是可以向其他同学询问。采用分层课后作业的设计之后,每个学生的作业题各不相同,需要呈现出多样的布置方式让学生记忆,让家长也能够及时进行核对检查。例如,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设备进行辅助,帮助学生记忆各自的课后作业,在语文课堂中,将不同层次的作业以电子PPT的形式进行展示,让学生自主选择,然后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记录,以微信或者是微课平台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家长,方便家长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监督,也方便学生定期对自己所选作业的层级进行总结和提升。
七、遵循创新性原则,关注学业质量
前置性作业设计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命题理念、题型设计、教材拓展上体现作业设计的创造性、个性化。通过前置性作业设计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批判性学习”,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文本体悟和情感体验;遵循创新性原则便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尊重学生学习独特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教学内容以学生为基点,通过师生的思想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八、充分发挥教师创造力,提升专业能力
单元整体作业需要整合单元内相关学习资源,根据学科大概念、教材、学生等因素确定单元作业任务和每道作业题目,创造真实情境或任务,设计基于学生身心发展实际的作业和多维评价方法。在一个单元中,多个题材、形式的文本组合在一起,它们在语言风格、思想内涵和表达艺术上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设计一体化的作业,既能考虑教师对单元整体内容的把握和解读,反过来又能促进教师对语文知识的建构,提升专业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单元教学视角设计作业,能有效凸显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加强单元课时作业的关联,深化作业功能的综合性,并以多样化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思考单元作业设计对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加强学情、教材作业系统的研究,思考作业布置背后蕴含的规律,思考作业评价关键,并依循其中的规律合理优化作业设计。只有提高单元作业设计的质量,义务教育减负提质的目标才能够得以落实。
参考文献:
[1]胡东辉.“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应涵盖三个层面[J].辽宁教育,2022(13):8-12.
[2]赵飞燕.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优化语文作业设计[J].文教资料,2020(3):78-79+111.
【关键词】 语文课堂;单元作业;策略探讨
作业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随着“单元”作为一个教学概念引入初中语文教学,规划单元作业变得尤为重要。在“双减”背景下,语文教学须回归语文教育初心,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围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审视习以为常的作业设计所存在的问题,探索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作业设计,发挥作业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能。
一、明确目标,合理设计内容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要想借助作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就需要明确作业设计的目的,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进行作业设计。语文核心素养包含比较多的内容,想要将这些内容融入全部的作业设计之中比较困难。教材在每一课或者是每一单元都有所侧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有侧重地开展各项工作。教师可以根据具体课堂教学内容与目标进行作业设计,明确作业设计中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也就是将课内教学和课后作业有效融合,在这一基础上,合理设计作业内容,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帮助,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对作业设计进行差异化分层设计
对作业进行差异化分层设计,要从两个方面把握。第一是在作业内容设计方面,要根据学科教育的重难点合理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巩固基础知识。第二是在作业设计对象方面必须兼顾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对作业数量、作业难度进行分层布置和有效管理,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够保证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
三、巧搭支架,提升单元作业的实效性
作业的功能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之内,还应融于初中生的现实生活之中,让他们在作业的辅助下,掌握学习和生活的技能,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单元作业的实效性、体现其育人的作用。为此,教师不仅要以助学为目的设计和布置单元作业,还要从强化学生认知能力、推动其思维发展的角度,做好作业设计工作,通过搭建学习支架的方式,创新作业的形式和内容。
四、优化作业结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作业实际是学生在教师科学引导下自主进行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单元作业中,教师应设计情境任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情境设置要贴合日常生活,延伸时代热点,引入学生真实生活情境。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会有问题,可以通过同伴写作、媒介运用、学具辅助等措施,师生围绕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作业内容方面,要尽量减少纯知识考查,转向对知识综合理解和迁移运用的考查,引导学生猜想、验证,并逐渐丰富知识体系。这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五、秉承大练习理念,拓展作业效能空间
学科大概念对各大单元都有整体的指导意义。大概念的落地需要通过大练习来落地。在作业布设时,除了本单元外,还要考虑不同单元,尤其是上下单元之间的有机衔接。通过前伸后延的作业让学生能够温故而知新,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整体不断线的学习链条,让大单元作业的效能空间得到合理拓展。在作业布置时,要注意三点:一是关联前知,即把握脉络、提炼共性。在大概念的统领下,语文知识是相通相融的,可对前面单元重点内容进行覆盖,防止学生遗忘过快。二是内化新知,即深度理解、挖掘内涵,对新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深化,这是重点。三是铺垫新知,即着眼发展,引导思维,对后续单元内容,教师可提醒学生预习,适度在作业中渗透,充分发挥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六、布置作业呈现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作业布置方式就是所有的学生采用一样的课后作业题,以板书或者口头记忆的方式进行表达,虽然有些学生不记得课后作业,但是可以向其他同学询问。采用分层课后作业的设计之后,每个学生的作业题各不相同,需要呈现出多样的布置方式让学生记忆,让家长也能够及时进行核对检查。例如,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设备进行辅助,帮助学生记忆各自的课后作业,在语文课堂中,将不同层次的作业以电子PPT的形式进行展示,让学生自主选择,然后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记录,以微信或者是微课平台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家长,方便家长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监督,也方便学生定期对自己所选作业的层级进行总结和提升。
七、遵循创新性原则,关注学业质量
前置性作业设计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命题理念、题型设计、教材拓展上体现作业设计的创造性、个性化。通过前置性作业设计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批判性学习”,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文本体悟和情感体验;遵循创新性原则便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尊重学生学习独特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教学内容以学生为基点,通过师生的思想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八、充分发挥教师创造力,提升专业能力
单元整体作业需要整合单元内相关学习资源,根据学科大概念、教材、学生等因素确定单元作业任务和每道作业题目,创造真实情境或任务,设计基于学生身心发展实际的作业和多维评价方法。在一个单元中,多个题材、形式的文本组合在一起,它们在语言风格、思想内涵和表达艺术上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设计一体化的作业,既能考虑教师对单元整体内容的把握和解读,反过来又能促进教师对语文知识的建构,提升专业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单元教学视角设计作业,能有效凸显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加强单元课时作业的关联,深化作业功能的综合性,并以多样化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思考单元作业设计对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加强学情、教材作业系统的研究,思考作业布置背后蕴含的规律,思考作业评价关键,并依循其中的规律合理优化作业设计。只有提高单元作业设计的质量,义务教育减负提质的目标才能够得以落实。
参考文献:
[1]胡东辉.“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应涵盖三个层面[J].辽宁教育,2022(13):8-12.
[2]赵飞燕.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优化语文作业设计[J].文教资料,2020(3):78-7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