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把道德与法治教学重心落到育人实处上

【作者】 尹治国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嘉陵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帮助学生做一个过着积极健康生活的合格公民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和初衷。新课标要求一线教师要以小学生所经历的生活为平台多措开启学生思想教育模式,从兴趣入手,通过关爱学生、保护自尊、着力培养其自信心和行为习惯等途径把道德与法治教育落到育人实处上。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重心;落实;育人

  育人,是复杂的;育人,是漫长的;教育,是重在过程的抓实抓准。身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师德、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艺术外,还要把关注度更多地赋予到学生身上,才是你取得优异的教育教学业绩的捷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特点显得更为突出,学生学习会感到枯燥、乏味,要识记的知识点不是很多。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育人活动收实效,培养出会学习、有自信、懂自尊、有爱心、习惯好的高素质学生,教师在工作中只要坚持抓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定会有惊喜的收获。
  一、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决定动机,动机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我们知道,兴趣作为一种动力供给,在推动人去探索新事物研究的过程中是最积极、最活跃的非智力因素。所以,要把空洞的思想、道德和法制等教育落到实处,变成能育人的实实在在的育人资源,我们就必须激发能促使学生积极学的兴趣,并把这个列为教学目标,时时贯之。例如在执教二年级的《可亲可敬的家乡人》这一课时我们就必须先利用视频和情境来激趣。因为对于该学段的学生对“家乡人”这一概念是极其抽象和陌生的,他们没有远离家乡感受不到家乡人的温暖与亲情,因而在学习时也就难以对他们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在开课时为了激趣我就将表现家乡美景的视频作为导入载体,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到家乡的景美人也美。并从呈现这些美景时发起提问让学生思考这么好的生活环境的缔造者是谁来诱发思考,自然就得出家乡的美景主要是家乡人来创造的认知。再从家乡的美景即身边的美景来过渡让学生认识到就是身边人来创造的。这样就把本文教学主要追求的爱家乡人就是爱身边人对并身边人产生理解、尊重、认同的情感也由此得到了培养。这样的教学,其过程始终围绕视频呈现的美景引发提问,诱发学生情感,其过程是非常有趣的,学生也会学得快乐有趣,主体性明显。
  二、帮助学生树立强大的自信心
  较强的自信心也是促进学生主体充分发挥作用的动力内趋因素。但自信心不是天生就有,需要从赞美、赏识和肯定成绩中得到培养和提升。但在“以分数论英雄”的应试背景下对于那些成绩落后的学生来说他们就难以获得自信心的培养机会。故而也就无法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作用成为学有效率和效果的学生了。因此,帮助学生树立强大的自信心就显得极为重要。又特别是在《我会努力的》的第一小节《我能行》这一课,就必须让学生在发现、欣赏别人优点的同时也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对自己成长中的进步和成功感到高兴进而产生自信,感受到“我能行”。作为一线教师,由于每名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都不同,老师在对待每名学生的教育方式上都应该有不同方法,不能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处理,而应为每位学生量身打造树立强大的自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特别是对于现在“10后”学生我们更要增强他们自信的认同感而正确地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和纳悦自己,能对今后的学习、工作及生活更有期盼和信心。
  三、用仁爱之心关怀每一名学生
  情人眼里出西施。在爱的世界里一切事物都是美好无限的。作为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对学生宽爱就很有必要了。毕竟,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与别的不同的是它是一门育心培情的课程,没有仁爱之心去关怀又怎么能心换心。因此,在对待学生的不足之处时我们老师要用爱的温暖眼神关心学生,与学生一道由远及近地探讨发生这样过失的原因,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上要三思而后行,要想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尽量避免犯类似的错误。只要我们老师用一个拳拳之心爱护学生,把学生的过错点缩到最小,闪光点放到最大,努力做到播撒爱的种子到每名学生心中,使其能生根、发芽,开花,即使学生不成才,他们也会成长为一个有爱心的人,有爱心的人,生活也会充盈幸福感。
  四、从细微处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习惯,决定着一个人做事的态度和耐力。培养习惯是育人的必备项。而道德与法治教育实际上就是一门培养学生各种习惯的教育,涉及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而培养习惯的过程也必须落实到日常教学的过程,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内容,需从一点一点的细微之处入手。比如《我们的学校》《安全护我成长》这些章节实际上都是一个培养讲规则、讲遵守习惯的内容。教育学生要达到教材要求时,我们既要诙谐幽默,又要达到告诫学生应该明白公共环境的各项要求都要靠每一个人遵守和爱护。又比如培养学生养成按时、按质完成作业的学习习惯,就会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形成勤奋敬业的好习惯打下扎实基础;比如培养学生敢于挑战相对自己有难度的题型的习惯,就让学生形成今后人生中不惧挫折的好习惯等。教师,就应该在学生学习生活中,从细微之处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好习惯,也决定着学生今后生活有好品质。
  没有考试压力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虽然不讲究分数但不意味着就不讲究质量,同样需要我们提效育人。只要我们教育人正在教育的大道上践行着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五育并举”追求理念,就一定能把这门课程的光芒普照给我们每位学生,把道德与法治课重心落到育人实处上,伴他们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参考文献:
  [1]陈小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微[J].教育展望,2019年。
  [2]黄爱琼,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体验式教学[J].科教文汇,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