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作者】 王 淋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张澜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式。笔者从四个方面的“转变”来论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策略”的问题。
  【关键词】 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在各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哪些探究性学习策略呢?
  一、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强调自主研究意识。从自主获取信息的程度来看,探究性学习分为接受式探究与发现式探究,运用得好都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1、从学会提问开始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对现实事物观察和思考,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对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占有,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理论,让语文探究性学习有着广阔的天地。
  例:学了《草船借箭》一文,让学生针对文本自由提问。学生的问题千奇百怪,教者可有选择地进行点评。有生问:课题为什么用“草船借箭”而不用“草船骗箭”呢?面对此问题,教者一方面表扬学生质疑的质量,一方面鼓励学生搜集资料、讨论研究。最后发现:“借”字用词巧妙传神,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轻取十万枝箭的从容不迫。下文写交战时诸葛亮让士兵再将箭射向曹兵,这是生活中“既借必还”思想的体现,在行文结构上起到了上下呼应的作用,从而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智慧。
  2、以自主参与为重点
  我们要允许不同学生探究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问题,允许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或材料,螺旋式地、分阶段地开展探究活动。珍视学生探究后获得的不同感受、体验、理解和看法,分享学生探究过程中经历的挫折、失败、成功与兴奋,从而避免学生不能主动参与探究学习。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主动探索基础上语文探究性学习,比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强度和力度大得多。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自主参与的具体要求:活动前,自查资料、自我设计;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发挥;活动后,自我总结、自我评价。
  3、用情境创设做辅助
  语文探究性学习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收集的大量信息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语文探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讲求学习方法。如,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在学生生活中和走向社会后也能有所展示和运用的方法等。
  二、让教师变传授为指导
  1、引导学生选择探究内容
  探究内容应遵循实际需要的可行性原则。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必须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要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获得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意识。但并不是所有被发现的问题都值得研究,或都有实力去探究。小学生应挑选规模小、涉及因素少、便于查找资料的问题,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探究,不能一步登天。
  2、从文本语言的反复和细微差别处寻求探究内容。例1:针对《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教者设计了2个问题:(1)文中三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夏明翰每次说话的语气都不同,为什么?例2:《我的战友邱少云》课文结尾写“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课文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形式结尾呢?
  3、要求教师充分倾听学生
  “倾听着的教育”强调不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更强调“教师倾听学生”。教师要倾听他们现行的想法,洞察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彼此间相互交流、质疑和了解。通过倾听学生的即时表现、观点和发言,关注学生的兴奋点和疑惑点,教师要对自己参与讨论的时间与方式作出决策。在参与的过程中,教者要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平和地讲解个人对这部作品的了解、感受和认识,表达自己希望得到同学们评价、理解和支持的心情。面对少数学生表现出的疑惑,应继续倾听他们提出的异议,并进一步深化表达。
  3、要求教师导疑导难导法
  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研究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教师的指导作用表现在把握研究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总结研究的成败得失上。这种作用贯穿于学生研究活动的始终,教师要导在学生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间接暗示。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疑问、学习活动难以深入时,教师应适时、必要、谨慎、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要重在思维方法上的导疑、导难、导法,从而发挥“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主要作用。唯此,学生才能真正提高探究实践活动的能力。
  三、让空间变封闭为开放
  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学科课程,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语文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学习态势,学生是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的。这种开放性改变的不仅是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探究性学习的内容:环境语文、街道标语、广告、影视传播及人际语言交流等。如带领学生到街头搜集广告牌上的错别字、指导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到网上留言等。
  四、让形式变单一为多样
  1、查阅资料
  收集、整理、研究与课题相关的资料,能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如必要时,教师给学生开出较详细的查阅书目,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到探究的感觉,尝到探究的喜悦,让学生明白探究不仅要动手,更重要的是要动脑。
  2、合作学习
  探究式学习应建立合作学习形式,目的是便于每一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为学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舞台。探究学习中,既可以是两人互助,也可以是四人互助。各研究小组之间可以进行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从而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语文探究性学习形式还有很多,如社会调查、专题采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