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中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思考

【作者】 刘 丹

【机构】 新疆和田市吐沙拉镇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教学心得在初中学段,美术是其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美术作为一门用色彩表达情感的艺术,能够形象生动地反映出美术作品中的美术技艺和人文思想,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同时美术的魅力会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示人以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赋予了中学美术课程独特的美育功能。
  【关键词】 美术课堂;美育渗透;策略探讨

  初中阶段,学生不仅要面对现实世界,还要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加之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学生对世界和生活有自己的看法,正确引导学生看待自身看待世界,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美术课程的内容同时也是美育的核心,美育能够充分展现艺术家的情感、理想,在不断进行审美培育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帮助其掌握欣赏美的方法。
  一、在美术教育中培养渗透美育的背景
  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主题,其中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注重开发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美术课程新标准之中也明确提出要培育学生审美能力。在中小学阶段,专门开设了美术鉴赏课程,其作为一门极具特色的课程,目标就是实施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提升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感知、理解、评价以及创造能力。根据调查发现,虽然中小学基本开设了美术教育,但是在培养过程中主要是引领学生模仿,创新缺乏。教学结束后,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的作品都在模仿,缺乏自己的个性。即便存在一些创新,但是创作的形式简单,缺乏对美术创作的深刻认识,无法体现对于美术精髓的探索。而且,当下美术课堂教学质量堪忧,主要表现在教师的灌输式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课堂上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的空间和平台。长久以来,因为美术不参与中考,所以教学地位不高,教师对于教学模式和方法也不注重创新。在这一教学情况下,怎么能够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呢?可见,在美术教育中加强美育,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急不可待。
  二、创设合理情境
  对于初中美术教师而言,在教学中渗透美育时要融入多种教学创新理念,避免简单地将新资源、新内容与固有教学内容简单糅合在一起。教师可以创设合理教学情境,支持美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例如,在“装点我的居室”这一课中进行美育渗透时,教师便可以创设生活化情境,先让学生自主尝试设计方案,再结合学生的方案讲解居室设计中的人文美、几何美、色彩搭配美等内容,让学生在真实教学情境中对美育相关知识有更多的了解。生活化情境、游戏化情境的创设并不复杂,教师应当联系教学实际,有意识地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以支持美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三、要根据学习内容,多渠道实施美育渗透
  美术鉴赏是初中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鉴赏中进行美育渗透,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美术修养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工艺课也是进行美育教育的良好时机,如我国的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智慧,蕴含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学生可以在亲自动手剪纸的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国粹之一,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是我初中美术课上教授的重点。在画中国画前,要先向学生介绍中国画的悠久历史和价值意义,激发起学生学习中国画的热情,然后再传授具体绘画技巧,在形式上也做了大量创新尝试,比如在团扇上绘工笔淡彩,在装裱好的宣纸上画写意,勾勒白描稿等,使作品呈现出更好的质感。在学生作品完成后,精心拍摄并按时在学校公众号上发表优秀作品,提高学生自信心与自豪感。编辑画稿,出版成册并评选各类美术作品参加学校大小活动,如:家长会,校园开放日,开学迎新活动等。精心编排,多管齐下,才能更好实现美育的渗透。
  四、多元实践,在探究中体验美
  没有体验就没有美育。美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入体验美。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教师要勇于创新,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以丰富的教学形式促进美育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基础,深挖教学资源,开展多元化的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创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使初中美术课堂充分发挥美育教学价值。
  五、合理利用生活资源,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对于学生美术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也应该积极地开展各项活动,促进学生想象力、动手能力的有效提升,引导学生在今后能够积极地观察美、发现美、创造美。美术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将美术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开展课程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带动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因此,在生态美育理念下开展美术教学时,教师也要充分地注重生活资源的有效应用,将美术学习与生活有机结合到一起,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吸引学生主动加入到美术实践学习中。教师应该积极地观察生活,从中汲取丰富的生活资源作为素材进行教学,以丰富课程拓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在中学美术拓展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地秉承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在制定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活动中始终围绕“学生”这一中心,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发展水平有效开展,并在课堂中尊重学生。当学生在课堂中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想法,或是疑惑及问题时,教师要以认真的态度、温和的语气回答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建议,使得每位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都能够获得幸福感、成就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进行知识的接收和学习。
  六、结束语
  美术教育最终是为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美育也是美术课程的本质功能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实现美育渗透、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可以从利用多样化的审美教育内容、加强审美意识和兴趣的培养、打造多样化的审美体验空间等方面出发。同时,教师也要树立一种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的态度,继续探索其他的美育实施路径和方法,提高美育的效果。要知道,中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处在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要重视美术的课程价值,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慢慢地借助多种渠道进行审美渗透,不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韩允强.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文艺家,2019(9):200.
  [2]孙冰艳.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困境与应对[J].美术教育研究,2020(8):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