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作者】 廖中英

【机构】 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安吉乡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空间观念是人类认识生存空间的有力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空间物体的形态与结构。空间观念也是学生形成空间想象力的经验基础,教师应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致力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关键词】 数学教学;空间观念;策略探讨

  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强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依据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和组织不仅要考虑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对数学抽象知识的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和技能。为此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内容。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多样的方式和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
  一、借助直观观察,激活学生的空间意识
  小学数学教材介绍的几何图形种类繁多,且都有各自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几何图形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应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活动激活学生的空间意识,为其后续的深度学习做好铺垫。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直观教学法,先行告知学生辨别不同图形的基本方法,使他们初步了解图形间的异同。然后,教师可以出示不同的图形教具让学生操作,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应直接公布正确答案,而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相互沟通交流全面认知几何图形。通过这样学习,学生不仅能总结出各种图形的异同点,还能激活空间意识,有效提升空间素养。
  二、关注观察和操作,体验空间观念
  观察是一种视觉活动,视觉是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石。学生有序观察习惯的养成,对于提升思维加工能力,发展空间感十分重要。操作是一种行为活动,在视觉与触觉的协同合作下,让学生经历尝试、思考、想象、推理、验证的过程,从而将观察获得的模糊认知内化为头脑中的立体表象,很好地积累经验,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因此,在引导学生探索时,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去设计观察和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空间观念。
  三、通过数形结合思想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数学思想。通过对数形结合思想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还可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形成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抽象概念与相应图形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植树问题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研究植树数量与植树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一个空间结构图形,以更好地利用空间观念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结合实际生活,正确认知空间观念
  生活中有许多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元素。小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能把教学内容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空间概念,清晰地在头脑中呈现图形形象。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实施生活化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例如在讲授“正方体”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导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发现关于国旗的形状,并指导学生绘制自己所看到的图形,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进而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实践活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在手脑并用中总结出几何图形的特点,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同时强化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实践感受图形的特点,以此培养空间观念。需要注意的是,实践活动的设计必须切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且富有一定趣味性,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保证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六、提供想象机会,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实践表明,小学是学生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而丰富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分析问题,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几何教学中融入趣味素材,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思考问题,发挥想象力,促进空间观念发展。
  七、利用信息化技术,辅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多数学校已经配备齐全的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媒介的优势,用图片、视频、音频等生动的教学媒介作为课堂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图片、视频等信息中存在明亮的色彩对比,能突出教学的要点并简化难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提升其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可以使用学生感兴趣的汽车、火车、摩天轮等图片来展示几何图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在教学平移和旋转等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旋转木马、电梯等视频,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
  八、构建精准评价,促进有效发展
  评价活动作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其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正确的导向。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需要注重评价活动的精准性,通过评价活动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发展指导,发展学生的思维与学科能力。例如,在开展立体图形相关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基于课程内容的概念掌握、思维发展、学习态度等进行综合型的评价活动,对学生的形象化思维和空间意识进行全面化的分析,然后指出学生思维中的误区,让学生对相关内容产生思考,从而对其学习与发展形成良好的指导性作用,保障小学时期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形成与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明确其发展方向。
  小学时期数学课程是重点的课程内容,也是整个小学时期学习的核心内容。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想要确保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就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将教学改革工作落在实际的课堂当中。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发展背景,全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更强的感知力,进而有效理解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何美英.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J].亚太教育,2022,(17).
  [2]雒迎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空间想象力培养探微[J].理科爱好者,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