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基于“双新”“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后作业设计

【作者】 王泉入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大石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课后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在“双新”“双减”的背景下,既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又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这对老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阐释了高中语文课后作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并以实际教学为例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以提升高中语文课后作业布置的质量。  
  【关键词】 课后作业;学科素养;思维能力

  一、小学语文课后作业现状分析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有助于学生消化、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也是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就目前小学语文课后作业的现状而言,仍存在着诸多问题,进一步制约了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和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
  1.作业量大,有效性低。小学生课后作业负担较重,已是不争的事实。以小学四年学生为例,三四门学科,即使每科每天布置15分钟的课后作业,加起来也要60分钟才能完成。对基础薄弱学生而言,能够完成当天的作业已实属不易,有少数学生甚至要很晚才能完成各科作业。如此看来,减轻学生作业数量,提高作业质量和有效性,是迫在眉睫之事。就语文课后作业而言,有的老师以单纯的机械的抄写或者积累为主,重复劳动且作业量大,有效性极低。
  2.作业形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兴趣。传统作业形式比较简单,小学语文作业主要是课前预习,课后夯实基础,注重知识归纳和整理,作文素材积累等,在识记、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运用,注重规范学生的答题模式,训练答题技能。这种课后作业设计模式,作业内容比较枯燥,模式化倾向严重,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不够,不利于提升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热情,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3.缺乏开放性和针对性。在“双新”“双减”背景下,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的要求发生了变化,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和理解”四个部分,可以看出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和提升。因此,我们在布置作业时也应该与时俱进,课后作业不仅要有效巩固所学知识,还要实现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和迁移训练,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目的,最终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和语文能力的提高。
  此外,由于学生有个体差异,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不能简单的“一刀切”,这样势必会造成学困生不会做而不愿做,学优生“吃不饱”而无法进一步提高的情况。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差异性、针对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升。
  二、小学语文课后作业设计优化策略
  在“双新”“双减”的大背景下,语文课后作业观亟需转变,首先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有所转变,立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作业设计的最终目的应该从以前的重视学生知识掌握到重视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上来。
  好的作业设计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形成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怎么才能做到,既巩固所学知识,又能迁移运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并且真正地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呢?我认为在设计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适度性原则
  遵循“少而精”的作业布置原则,杜绝重复低效的作业。布置的课后作业,教师自己应该先做,把关作业质量和必要性,预估作业时长,尽量减少学生作业的无效性和重复性,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不过多的占用学生课余时间。
  经过多年尝试和总结,我觉得导学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内容,筛选后形成导学案,并增加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两个板块。导学案上的内容与教师上课流程基本一致,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师的上课内容,也便于课后整理和复习。
  (二)分层性原则
  一个班级学生学力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每次设计的作业都是统一尺度,统一要求,会导致部分学生完成不了。久而久之,学力水平低的学生则会失去完成作业的信心,从而会出现胡乱写作业、照抄或者干脆不做的现象,反而影响了其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当然学力水平高的学生则会感觉作业太轻松,没有挑战性而消磨了意志。分层布置作业,不仅充分体现学校“差异教育,多元发展”的育人理念,也能让学生扬长避短,在各自基础上均可以得到相应提升和发展。
  具体操作模式为,综合该生平时考试成绩和老师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将学生分为A、B、C三层,A同学学习能力最强,B同学次之,C同学学习能力最弱。每个学习小组应该同时包含三类学生,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对三个层次的学生都要有不同的要求。
  以《走月亮》一课为例,课后作业的设计为:读读课文第六自然段。说说“我”的所见所想。你还记得月下的某个情景吗?仿照写一写。
  要求:1. 能描述月下的某个情景,30字以上(C同学)
  2. 能用修辞手法描述月下的某个情景,60字以上(B同学)
  3. 能用精美语言、修辞手法描述月下的某个情(下转第11页)(上接第12页)景,表达独特情感,100字以上(A同学)
  (三)灵活性原则
  作业形式应该灵活多样、生动有趣,具有开放性、拓展性、探究性,才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培养思维能力的灵活性。
  1. 设计主题性作业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各自的主题,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必须要有单元教学意识,注重单元教学的系统性和各单元之间的联系。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为例,本单元教学主题是“背起行装出发吧,去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了去”,习作要素是“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详细一些。”《草原》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依次学习了《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等等。第一课是精读课文,在整个单元中起着示范作用。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不能紧紧立足于单篇教学,更要兼顾单元教学主题,注意篇目之间的关联。我设计了以“仿写一段话去描绘自己心中的美景或画一幅画。”为主题的单元课后作业,通过对文字或绘画来感知自然风光,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2. 设计读写结合作业
  为了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我会结合课文所学内容、资料袋或是近段时间的新闻要点,给学生补充适当的课文阅读资料,要求学生在阅读后,按照要求完成摘抄。以学习《太阳》为例,我给学生补充了煤的知识和太阳黑子等知识,如《观潮》《繁星》等课文,利用静心阅读时间通过默读来初读感受,然后完成摘抄。包括:基础知识(把不认识的字的拼音标注出来)、重点字词(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名句欣赏(选择自己认为优美的诗句,摘抄下来)、读后感(写100字以上的感受)。
  3.设计情景式作业
  语文课肩负着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课后作业应该形式多样化,才能让学生得到多角度的锻炼。在学习了四年级上册的《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走月亮》等课文后,我给学生设计的课后作业是编排课本剧,以此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我要求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从网上查找相关的剧本,再结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和理解,进行合理的改编,不能存粹照搬照用网络剧本。学生通过自己编排和表演,不仅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了理解能力,提升了学科素养。
  总之,在“双新”“双减”的背景下,教师唯有坚持学习,静心思教,潜心研究,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和占用更多课余时间的情况下,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思维能力。课后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必须坚持“少而精”、关注个体差异、灵活多样的基本原则,才能最大化地丰富学生的作业体验,提高完成作业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