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基于革命传统类课文教学探究的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
【作者】 徐 培
【机构】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摘要】【关键词】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例
【摘 要】 革命传统类课文教学受到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变化等因素制约,学生对历史事件和革命英雄容易产生固定的思维和空洞的理解,难以通过阅读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基于此,笔者设计了主题为“重温革命岁月 赓续红色血脉”的项目化学习。将语文、美术、信息课程有机融合,采用多学科联动的学习策略设计“重温革命岁月 赓续红色血脉”项目化学习活动。将语文学习与孩子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语文中找到生活,在生活中体验语文的价值,有益于培养孩子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核心素养;项目化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革命文化
2021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导中小学课程教材系统全面地落实革命传统文化教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明确指出要“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确定革命文化内容主题,注重反映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语文学科注重以文化人,引导学生深刻体会革命精神、深入感受爱国主义精神,体认英雄模范的高尚品质。然而,受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当代学生难以真切感受和理解革命英雄的形象,难以通过阅读文本产生情感共鸣。这种历史与情感的疏离感也会使学生缺少学习兴趣,从而在阅读文本时把作品当作一般的故事,对历史事件和革命英雄产生固定的思维和空洞的理解。为了真正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情境体验中深化革命情感,笔者尝试运用项目化学习来优化革命传统类课文的教学路径。本文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例,展现教学实践的路径。
一、项目简介
语文课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媒介,《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星华从女儿的视角来回忆父亲李大钊被捕及遇害过程的一篇记叙文。作者运用对比烘托、前后照应等手法,表现了李大钊同志敢于牺牲、视死如归的革命大无畏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佩与怀念之情。在课前与学生的交流访谈和预习质疑环节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这篇革命传统文章,缺少必要的历史背景知识储备,对人物的形象理解停留在刻板肤浅的表层。比如,大部分学生对于李大钊同志缺乏了解,甚至并未听闻其人。大部分学生在阅读课文后都能感知李大钊的人物形象是伟大的,但伟大的深层意在义则挖掘不到位,对人物精神品质的理解还处于“概念化”“贴标签化”的层面。基于教材与学情,笔者将本项目化学习的核心知识确定为“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这是本项目化学习的核心要点,统摄整个项目学习活动。
二、驱动型问题的设计
项目化学习是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概念的思考与探索,所关注的核心知识需要设计者关注并提出本质问题。驱动型问题应来源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情景,如此有利于引导孩子关注生活。同时,驱动型问题应注重学生高阶认知的发展,其答案不是封闭性的,而是需要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推理、给出证据。以本项目为例,可以将本质问题与学生经验建立联系,把问题放到具体生活情境中,驱动孩子思考。基于驱动型问题具有开放性、真实性、挑战性的特点,该项目化学习的驱动型问题可以设定为:百年以来无数的仁人志士为革命、为解放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人民的英雄。清明节到来之际,新城花园戏剧社为缅怀先烈,请你作为导演,根据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与社团成员合作编排一出课本剧,以纪念李大钊同志,向革命先辈致敬。针对这个问题进而驱动学生主动思考。
三、项目化学习内容及目标
(一)多学科联动的学习策略
该项目化学习设计联结多学科的活动一步步实现驱动型问题的解决,这些学科不是简单地围绕一个主题排列,更不是随意杂乱地被堆在一起,而是通过问题、概念、成果联系在一起的。真实情境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有助于驱动学生代入
“导演”的角色,由静态听课转向动态沉浸式的活动学习,在情境活动中细读文本,解决情境问题。若要成功地编排一出课本剧,学生就不能只停留于对课文情节内容的简单概括上,而要关注人物在特定背景下的心理,深入探究李大钊的人物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导演”,不断发展个人的语文核心素养。
1. 语文学科
(1)课文学习
《十六年前的回忆》按时间顺序依次回忆了父亲被捕前,局势很紧张,他毅然决然坚持留在北京战斗,不离开;被捕时,反动派恶狠狠地来搜捕父亲,他
一如往常地镇定;在法庭上时,我们终于见到了饱受折磨的父亲,他依然慈祥而又冷静;最后,反动派残酷杀害了父亲,父亲被害后留给我们全家人的是挥之不去的悲伤。透过文中外貌、神态和言行的描写,能感受到李大钊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细读课文,还会发现文章的开头一段和最后一段都谈到李大钊遇害的具体日期,形成首尾呼应,对文章中心起到强化的作用,突出作者对父亲遇害的事刻骨铭心,失去父亲的伤痛无法磨灭,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即便斗转星移也挥之不去。
(2)口语交际
高年级学生乐于表达,需要做到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说清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基于《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有关李大钊的故事,整合课外搜集到的材料,灵活组织语言清晰完整地表达,,把驱动性问题还原到具体情境中,吸引学生围绕核心知识“品质”进行持续探讨,在无形中提升语文能力。
2. 美术学科
戏剧海报往往能吸引观剧者,学生可以在美术课上利用所需材料,设计个性化的戏剧宣传海报。通过创造性的设计,帮助学生对革命文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能够让学到很多新知识。
3.信息学科
依托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在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借助易加学院平台,使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利用pad搜集学习素材,让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李大钊。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课堂注入新的学习模式,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推动学生在真实的语文世界里更好地成长。
(二)知识与能力的构建
依照学习进度,把总项目按目标达成的难度、顺序分解成一个个小的项目,逐步解决驱动型问题,并依托项目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学生阅读、表达、探究、实践等能力。项目化学习要基于教材本身,从教材上着手进行设计与规划,才能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实践中提升学科素养。
有关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笔者围绕“品质”这个核心知识,设计以下三个驱动性问题:
问题一:根据脚本,你会分几幕排练李大钊先生的事迹?
问题二:为更好地展现课本剧,你会进一步查阅哪些相关资料?
问题三:在表演时,你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动作、表情和语气?
学生在这三个问题驱动下主动探究文本,并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同时,学生利用课外搜集到的材料,灵活组织语言清晰完整地表述,回答“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动、表情和语气”时更是指向“品质”这个核心知识。可以说,把驱动性问题还原到具体情境中,不仅能吸引学生围绕核心知识“品质”进行持续探讨,还能在无形之中提升语文能力。
项目具体设计安排如表 1 所示。
表 1 项目设计计划表
四、项目的实施与评价
(一)项目实践过程
以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程为入项活动,学生对李大钊有了初步的了解,根据学习提示,教师提出驱动型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从“对李大钊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转向“关于李大钊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李大钊?项目共设计了3个大环节、5 个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学习空间从学校扩展到家庭和社会,学习形式多样。项目过程如表2 所示 :
表2 项目过程安排表
“重温革命岁月 赓续红色血脉”这一项目融合多学科的学习策略,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自主探究,尝试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在了解革命精神的基础上,能够提高其综合能力,达成学习目标。
(二)项目的评价与成果
1. 项目化学习实践的评价
项目化学习的评价是多元的,评价类型包括对学习实践的过程性评价、最终学习成果的总结性评价等。在评价过程中为学生真正投入学习可采用多种评价主体参与评价,评价者可以是教师、学生自己、同伴、家长等。
“重温革命岁月 赓续红色血脉”的项目化学习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其学习实践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扩展相关知识,提高理解力,增强对学习的热情,积极反思,提高自我评估能力,选择本项目的 3 个实践进行评价设计(如表 3)
表 3 对学习实践的评价表
2. 项目化学习公开成果
项目化学习最终要形成有质量的成果,并在多样的群体中进行交流。公开展示学生的作品,可以让学习变得更有动力,使学生再次回顾自己的学习历程,促其反思,还可以让所学的知识变得可视化和易于讨论,同时也让整个项目化学习变得更加真实。
(1)团队成果
项目化学习的团队成果主要以“革命戏剧展演”的形式呈现,将同学参演的革命戏剧在学校进行展演。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也喜欢探索革命志士的故事和历史,认识到革命者的故事,值得回味研究。活动结束后,学生可将自己参演的剧目分享给家人欣赏,增添仪式感,让红色情结在生活中生根发芽。
(2)个人成果
项目化学习的个人成果主要以“宣传海报我设计” 的形式呈现,促进学生互动、反思,让知识更加可视化。“重温革命岁月 赓续红色血脉”项目化学习设计注重各学科之间形成的逻辑关系,各学科课程能循序渐进、有机融合地实现驱动型问题的解决,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能力体系的递升。从对初识李大钊到对革命者们的深入了解,充分感受到革命者的伟大与不朽,重塑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项目基于语文学科课程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机会参与,在生活中体验和感受,进而提升能力,形成素养。学校和教师把阅读、表达、实践融为一体,联结学校、家庭和社会,使教育立体化,进而培养儿童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 [J]. 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2] 李国平 . 生活力 :学生充分发展的核心力 [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
[3] 夏雪梅 .PBL 项目化学习设计 :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 [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