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高中生物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素材的挖掘与实践

【作者】 李金萍

【机构】 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第二高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塑造生态文明需要注重强化生态教育。生态文明观念引入高中生物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让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发生变化,且这些变化会在一定意义上提升生物学科的核心价值,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和生物科学应用意识,促进高中生物学科的与时俱进。
  【关键词】 生物课堂;生态文明;策略探讨

  当前,生态文明教育在大中小学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均备受关注。生态文明理念在相关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以及学校管理等环节中得到充分体现,其内涵被系统融人各类课程教材,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并不断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切实地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做到知行合一,秉承生态思维方式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把自发、自觉、自动的这一实践转变为良好的、本能的行为习惯。
  一、高中生物学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联系
  生态文明是人类精神素质、情感道德等的综合体现,是当代人为解决生态危机、改变环境及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选择的一条文明之路。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教育是国家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种教育媒介向社会成员传播生态文明观念,助其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从而自觉践行生态文明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理论指导,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向学生传播生态文明知识,培养其生态道德意识与生态信念,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促使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与践行者。
  二、高中生物学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
  (一)创设生态化的教学目标
  根据国家颁布的生物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索和社会责任。生态化的生物课堂构建需要教师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将四项核心素养与知识教学进行有效结合。那么设计什么样的课程教学目标,成为教师构建生态化课堂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高考的压力下,以往的生物课程教师以知识性目标为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有限。高中生物课程不仅仅是一门科学类课程,同时也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递生物知识,同时也要联系学习实际生活,推动学生应用生物理论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形成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性思维。
  (二)构建课堂情境,培养学生个人生命观念
  目前,部分高中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倾向于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历来理解课堂内容。那么,教师在培养学生生活观念的过程中,构建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的生物课堂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不仅是贯彻新高考制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高中生物生态课堂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生物课程核心素养发展的途径。然而,目前部分教师在生活化课堂内容设计上存在局限性,尤其是在设计实验课堂内容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按照教材的步骤进行实验活动。因而教师要创新实验课堂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有针对性的实验课堂情境,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三)巧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为教学提供了很多的便利,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视频、音频、图片,可以让学生有更好、更直观的认识。直观教学的特点是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与其他教学方法比较,有着很大的优势,而且鉴于高中生的特点,他们更易于被这些视频、图片等吸引。直观教学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氛围,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生物多样性概念”这一内容时,教师讲解生物圈内的植物、动物、微生物时,可以通过立体的示意图让学生识别他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生态系统分层,加深学生的记忆;播放关于各个生态系统的视频,视频播放的同时教师融入讲解,让学生更生动地看到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认同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由此形成热爱家园、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合社会现实主题,开展专题探究实践
  高中生物学课程培养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知体察,需秉持学思并重、知行合一。实践课程设计要精心规划,安排与社会生活及学生兴趣密切相关的生态学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在掌握课程基础知识和拓展思考的基础上,探究式、沉浸式地参与到接触自然、走进社会的实践中,帮助学生从课堂知识的抽象把握回归到现实生活的具象观察和理性思考上,既提升了课堂显性教育的实际效果,又通过社会实践这一隐性教育,把生态文明理念潜移默化地植人学生的观念、价值和情感中。实践方案要尊重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主题设置既要符合生物学教学的针对性,也要有一定的生活旨趣和延展空间,场景选取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和属地特色资源,还可借助劳动教育课程、社区志愿服务、寒暑期研修访学、高新科技成果展览参观等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和个性化思考中实现知识吸收和思想生成。
  (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端正学生环境保护态度
  对于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过程中的高中生而言,相较于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更乐于也更易于在生活中获取知识,获得经验,习得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时,要针对高中生的这一学习特点与认知特点去加强学生实际生活与生态文明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此来促使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与感知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掌握正确保护环境的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而且对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需要教师立足于当前的生态问题与环境现状,合理地应用多种现代化教学策略与方法去优化与创新生物课堂教学形式,从而在有效激发学生生态文明知识学习兴趣的同时,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与生态文明观念。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勇.探索高中生物生态课堂的建构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5):139。
  [2]张桂花.高中生物生态课堂的建构和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19(65):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