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语文成语教学有效策略
【作者】 何 云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三原实验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成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应用价值。成语也是汉语的结晶,它往往有着固定的形式结构。许多成语都是自古代流传至今的,有着特定的寓意或典故,蕴涵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成语教学的实践意义,探讨了成语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成语教学;实践探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成语的学习和运用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也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基本功之一。目前的小学阶段的语文成语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不少学生由于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限,难以理解成语词汇中的寓意,更难将它灵活地运用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多与教师缺乏对成语教学的重视或教学方式过于刻板,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关。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应特别重视学生对成语的掌握和运用,通过观察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爱好,创设趣味化、个体化和形象化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积累成语词汇量,形成灵活善用的成语思维模式,以此促进语文素养全面发展。
一、提供学习渠道,积累词汇基础
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具备主动的成语教学意识,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成语的渠道。而小学语文教材考虑到学生的词汇学习的便利性,普遍在文本中设置了许多成语,同时一些教材工具书也通常存在大量的成语词汇。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与运用成语的频率也普遍较高,这些都属于成语学习的便捷渠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地做出布设,促使学生养成收集成语的自主习惯,以此积累丰富多样的成语库存,养成良好的词汇素养。
例如,在小学语文部编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带领学生梳理全文,然后找出文章中的所有成语,体会不同成语的语境语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快就找到了一些成语,如“汹涌澎湃”“波澜壮阔”等。在找到所有成语后,教师可带领学生一一解读,并鼓励学生在解读过程中大胆表示自己的看法,对解释正确的学生给予鼓励,对解释错误的学生给予纠正和肯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养成积累与探索成语词义的学习习惯。例如,有学生认为“汹涌澎湃”这个词语是形容水面辽阔,也有学生认为是形容声势浩大,当学生对成语的解析发生分歧的时候,则需要教师做出引导和解释,以此加强学生对成语学习的记忆和印象。
教师在开展小学成语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搜索文本中的成语资源,以此激发成语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敏锐的成语筛查能力,从而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快速找出其中的成语。与此同时,教师要灵活地做出教学设计,在学生搜集到成语后,带领他们围绕成语展开语义解读,以此加深学生对成语的语义理解,积累丰富多样的成语词汇,为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联系文本情节,内化成语认知
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多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抽象思维和多元思维能力较弱,在学习成语的过程中很难理解成语在不同语句中表达的意义及联系,容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挫折感和畏难心理。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带领学生从文本内容入手,以成语作为引子和切入点,拼接文本情节,以此启迪学生的自主学习思维,形成举一反三、善于思辨的发散性思维模式,从而对成语学习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例如,在小学语文部编三年级上册的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中,教师可围绕课文为学生设计出具有启迪性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文本中找到几个有关键作用的成语,并围绕上下文展开语境分析,分析这些成语在语句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学生在拿到教师的学习任务后,迅速展开了探索和分析,很快他们就在文本中找出了如“当头一棒”“争分夺秒”等成语词汇。虽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基本掌握成语使用的窍门,但那只是对词语本身的理解,一旦在具体的文章中出现这些成语,学生还是无法理解它们的用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展开理解和分析,以此领悟到不同意境和情节中成语表达的意义和作用。很快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了逐字逐句的解读与思考,对这些成语表达的意义和作用有所了解。例如,文中的“当头一棒”结合前面的“气焰嚣张”的形容词,凸显出了敌人的不可一世和盲目自大,也突@了我军的作战勇猛、顽强斗争。而“争分夺秒”则说明手术形势的紧迫。即使外面炮弹轰炸、瓦片跌落、门口着火,但白求恩医生仍然不顾自身的安危和外界的干扰,抓紧一切时间为伤员做手术,这说明白求恩医生是一位信仰坚定、战斗意志强大的革命战士,也是一位舍己为人、顽强拼搏的好医生。
教师在开展小学成语教学时,要灵活地利用教材,构建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学习情境,积极引导他们在文本中找出具有关键作用的成语,并围绕上下段落的内容展开成语解析,以此内化成语认知,确保学生理解的成语语义与文本高度契合,养成善于联系上下文解析成语表达寓意的学习习惯。
三、联系生活经历,加深成语理解
成语是固定的语言结构形式,普遍具有多重含义和内涵,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生活经历普遍较少,接触和运用成语的机会也较少,这导致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认识普遍较模糊和浅薄,很容易将一些四字短语归入成语行列。因此,为加深学生对成语词汇的理解力,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地做出解读指导,通过教授科学的成语类比方法帮助学生鉴别成语与短语的差异,以此建立正确的成语认知体系。
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部编四年级上册《观潮》的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快速浏览文章内容并找出其中的成语,学生迅速阅读,很快就找到了一些成语,如“若隐若现”“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风平浪静”“齐头并进”“风号浪吼”等。接着教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与文中成语相似的词组以及不同成语词组的常见用法。学生很快就想出了一些与这些成语相匹配的成语或四字短语,如“人山人海”可以对“人来人往”,“人声鼎沸”可以对“吵吵嚷嚷”,“风号浪吼”可相对“风起云涌”“波涛汹涌”“风雨交加”等。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将不同词组进行对比分析,如“人声鼎沸”说的是人群的声音像煮开了锅一样,这一成语在生活中往往会用于形容场面非常热闹;而“吵吵嚷嚷”虽也是形容人多的热闹,但这种热闹是乱而杂的,带有一丝贬义。学生也可在对比学习中,了解不同的成语用法,并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其中的意思。
现代教育者普遍认为生活环境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其实非常有限,但生活环境无时无刻不在给予学生知识。因此,教师要灵活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学习,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帮助他们将外界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成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活化石”,是古代汉语词汇中一种长期沿用下来的固定短语,多来自经典著作、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是汉语文化在千年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结晶,可以短短数字表达出深刻的哲理和道理,具有重要的学习价值,也是语文学科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要重视学生对成语的学习和运用,通过创设学习渠道、构建学习情境、联系生活经历、提供展示平台,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稳定的词汇基础,促进他们日后的语文学习与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成语教学;实践探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成语的学习和运用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也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基本功之一。目前的小学阶段的语文成语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不少学生由于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限,难以理解成语词汇中的寓意,更难将它灵活地运用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多与教师缺乏对成语教学的重视或教学方式过于刻板,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关。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应特别重视学生对成语的掌握和运用,通过观察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爱好,创设趣味化、个体化和形象化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积累成语词汇量,形成灵活善用的成语思维模式,以此促进语文素养全面发展。
一、提供学习渠道,积累词汇基础
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具备主动的成语教学意识,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成语的渠道。而小学语文教材考虑到学生的词汇学习的便利性,普遍在文本中设置了许多成语,同时一些教材工具书也通常存在大量的成语词汇。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与运用成语的频率也普遍较高,这些都属于成语学习的便捷渠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地做出布设,促使学生养成收集成语的自主习惯,以此积累丰富多样的成语库存,养成良好的词汇素养。
例如,在小学语文部编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带领学生梳理全文,然后找出文章中的所有成语,体会不同成语的语境语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快就找到了一些成语,如“汹涌澎湃”“波澜壮阔”等。在找到所有成语后,教师可带领学生一一解读,并鼓励学生在解读过程中大胆表示自己的看法,对解释正确的学生给予鼓励,对解释错误的学生给予纠正和肯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养成积累与探索成语词义的学习习惯。例如,有学生认为“汹涌澎湃”这个词语是形容水面辽阔,也有学生认为是形容声势浩大,当学生对成语的解析发生分歧的时候,则需要教师做出引导和解释,以此加强学生对成语学习的记忆和印象。
教师在开展小学成语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搜索文本中的成语资源,以此激发成语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敏锐的成语筛查能力,从而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快速找出其中的成语。与此同时,教师要灵活地做出教学设计,在学生搜集到成语后,带领他们围绕成语展开语义解读,以此加深学生对成语的语义理解,积累丰富多样的成语词汇,为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联系文本情节,内化成语认知
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多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抽象思维和多元思维能力较弱,在学习成语的过程中很难理解成语在不同语句中表达的意义及联系,容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挫折感和畏难心理。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带领学生从文本内容入手,以成语作为引子和切入点,拼接文本情节,以此启迪学生的自主学习思维,形成举一反三、善于思辨的发散性思维模式,从而对成语学习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例如,在小学语文部编三年级上册的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中,教师可围绕课文为学生设计出具有启迪性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文本中找到几个有关键作用的成语,并围绕上下文展开语境分析,分析这些成语在语句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学生在拿到教师的学习任务后,迅速展开了探索和分析,很快他们就在文本中找出了如“当头一棒”“争分夺秒”等成语词汇。虽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基本掌握成语使用的窍门,但那只是对词语本身的理解,一旦在具体的文章中出现这些成语,学生还是无法理解它们的用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展开理解和分析,以此领悟到不同意境和情节中成语表达的意义和作用。很快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了逐字逐句的解读与思考,对这些成语表达的意义和作用有所了解。例如,文中的“当头一棒”结合前面的“气焰嚣张”的形容词,凸显出了敌人的不可一世和盲目自大,也突@了我军的作战勇猛、顽强斗争。而“争分夺秒”则说明手术形势的紧迫。即使外面炮弹轰炸、瓦片跌落、门口着火,但白求恩医生仍然不顾自身的安危和外界的干扰,抓紧一切时间为伤员做手术,这说明白求恩医生是一位信仰坚定、战斗意志强大的革命战士,也是一位舍己为人、顽强拼搏的好医生。
教师在开展小学成语教学时,要灵活地利用教材,构建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学习情境,积极引导他们在文本中找出具有关键作用的成语,并围绕上下段落的内容展开成语解析,以此内化成语认知,确保学生理解的成语语义与文本高度契合,养成善于联系上下文解析成语表达寓意的学习习惯。
三、联系生活经历,加深成语理解
成语是固定的语言结构形式,普遍具有多重含义和内涵,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生活经历普遍较少,接触和运用成语的机会也较少,这导致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认识普遍较模糊和浅薄,很容易将一些四字短语归入成语行列。因此,为加深学生对成语词汇的理解力,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地做出解读指导,通过教授科学的成语类比方法帮助学生鉴别成语与短语的差异,以此建立正确的成语认知体系。
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部编四年级上册《观潮》的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快速浏览文章内容并找出其中的成语,学生迅速阅读,很快就找到了一些成语,如“若隐若现”“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风平浪静”“齐头并进”“风号浪吼”等。接着教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与文中成语相似的词组以及不同成语词组的常见用法。学生很快就想出了一些与这些成语相匹配的成语或四字短语,如“人山人海”可以对“人来人往”,“人声鼎沸”可以对“吵吵嚷嚷”,“风号浪吼”可相对“风起云涌”“波涛汹涌”“风雨交加”等。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将不同词组进行对比分析,如“人声鼎沸”说的是人群的声音像煮开了锅一样,这一成语在生活中往往会用于形容场面非常热闹;而“吵吵嚷嚷”虽也是形容人多的热闹,但这种热闹是乱而杂的,带有一丝贬义。学生也可在对比学习中,了解不同的成语用法,并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其中的意思。
现代教育者普遍认为生活环境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其实非常有限,但生活环境无时无刻不在给予学生知识。因此,教师要灵活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学习,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帮助他们将外界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成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活化石”,是古代汉语词汇中一种长期沿用下来的固定短语,多来自经典著作、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是汉语文化在千年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结晶,可以短短数字表达出深刻的哲理和道理,具有重要的学习价值,也是语文学科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要重视学生对成语的学习和运用,通过创设学习渠道、构建学习情境、联系生活经历、提供展示平台,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稳定的词汇基础,促进他们日后的语文学习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