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

【作者】 汪 波

【机构】 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来源于生活,由生活产生,应用于生活,所以生活化理念与道德与法治积极相关。但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未得到有效落实,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构建不当,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较少,生活化教学评价制度不健全。针对这些不足,从教学理念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生活化、教学评价的生活化四方面进行探索,让道德与法治课更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实践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小学教育阶段实施德育教育与法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其教学发展任重道远。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来源于生活,由生活产生,应用于生活,所以生活化理念与道德与法治积极相关。生活化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教师可结合生活实例、社会现象和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促使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更好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解决问题[1]。怎样在教学中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意义
  生活化指的是一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根据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件、现象、活动等来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事物本质,并进行分析、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增加学生的真实体验与实际感受,真正实现教育与生活的融合。
  道德与法治课程理念中指出: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2]。因此,将生活化的理念引入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当中,是课程本身的需要,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需要。小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认知主要通过生活和学习来了解,生活与教育给他们提供怎样的环境和画笔,他们就会逐渐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在教学中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感知生活,贴近生活,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在生活中应用这些策略和知识。
  二、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生活化教学应用的现状及问题
  1.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未得到有效落实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多是兼职教师代课,专职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很少,因此导致教师没有过多的精力去研究课标及教材,多以理论教育为基础,按照教材内容说一说,看一看,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缺乏主动性,教学质量无法提升,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不能有效的落实。
  2.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构建不当
  生活化教学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要进行学情分析,如果不了解学生对某一知识的了解程度,就会造成讲少了学生听不懂,讲多了浪费学生的时间。学情分析的阻碍在于道德与法治教师与所授班级的沟通不密切,对学生的实际了解只限于每周的两节课,对学生家庭情况以及学生的生活了解得不彻底,无法从学生的生活中获取设置情景的信息。从而导致教学情境构建不当。脱离了真实的生活体验,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3.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较少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既源自生活,又要回归生活,而实践正是检验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也是课程深入生活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参与社会、融入社会。实际上,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的学科,在现实中教师经常安排书面作业或者是简单的思考问答,基本没有布置实践活动类的作业,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在课内所学的东西无法在实际中得到验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生活化教学评价制度不健全
  目前多数评价机制主要是以学生的成绩为标准,但是这样不但不科学,还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拓,从而导致学生只会机械地记忆知识点,却不知道对其加以科学合理地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也不能满足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要求。缺少有生活化的教学评价制度,不能发挥生活化教学价值。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促使学生思想品质得到发展的综合性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定位,决定了其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而生活化教学方法有利于落实“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
  2.挖掘生活化的教育资源
  合理使用教材,提升教学活动的效度。教材的内容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结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程度以及认知心理等方面,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要在教材基础之上,以生活为依据,寻找与教材内容相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对学生发展有影响的知识内容,并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精心设计。 
  3.设计生活化的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基础与前提。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这样的教学内容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巧设活动,链接学生实际生活。作为教师要细心观察,及时捕捉生活中可以利用的资源,鉴别出有用的信息,提炼出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有助课堂目标达成的信息,使之转化为课程资源。积极实践,走进学生的生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教形式始终比不上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的感受。学生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
  4.进行生活化的评价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必定涉及到对学生的评价问题。评价的内容主要包含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以及学习结果三方面。这种评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正确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需要注重生活化教学,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科学创新教学方法,合理挖掘教学素材,促使学生从生活范例中摸索学习规律和理解生活道理,从而端正自身的学习与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与法治观念,为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任美娟.基于生活化理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J].湖北省武汉市:湖北长江报刊传媒,2020:43-44.
  [2]中华人民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