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中学语文教育的研究性学习
【作者】 王保俭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美澳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探索。那么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呢?
一、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包括宏观意义上的思维方法和微观上的处理材料的方法这两个方面。在思维方面,掌握以下几种思维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是求同思维的方法。即对人家的研究成果持着赞同的态度,并且结合有关作品中的内容去印证它,借此达到对所研究的问题深入理解的目的。如有人认为贯串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主旨是“与民同乐”,你如果赞同人家的观点,就必须从文中找出若干处写“乐”的文字来印证它。验证的过程其实就是运用求同思维的过程。
二是求异思维的方法。即对人家的研究成果持着怀疑或否定的态度,并且从有关作品中寻找怀疑或否定人家观点的证据,以阐发与众不同的见解。如有人认为贯串在《醉翁亭记》中的主旨表面上看是一个“乐”字,而实质上是一个“愁”字。它据以否定人家观点的依据仍然包含在《醉翁亭记》中:1、作为一个被贬官的人,断然不会有“乐”,他的“乐”只是强作欢颜罢了,而骨子里正愁着呢!2、他的“宴饮”只不过是“借酒消愁”,要不怎会“饮少辄醉”呢?3、“人不知从太守游而乐”暗示自己的行为得不到人家的理解,透露出一种“知音难觅”的“孤独感”。4、山中景色“朝暮”和“四时”的变化,无疑是人事多变的一种象征,其中包含着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种求异思维的过程,往往会把研究者的思考带进更为深入的层面,取得更大的收获。
三是变向思维的方法。你从这个角度去求证自己的观点,我的观点虽然与你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我是从另一个角度切入来得出这个结论的,这就是运用变向思维的方法。如人家是从虚拟意象创造的角度来论证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的,你则可以从夸张手法运用的角度来论证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运用变向思维的方法,虽然不能像求异思维那样可以自创新论,但能够补充人家研究的不足。所以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
在处理材料方面,主要运用综合的方法和分析的方法。综合就是从掌握的大量材料中,归纳出共同的特点,提炼出研究的观点来。如有年从古人写月的诗句中,归纳出其共同的特点──往往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联系在一起,因而提炼出这样的观点:“月”是古代诗人表达思乡思亲之情的一个重要载体。分析则是对单一的材料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探析其多方面的含义。如读了欧阳修的《卖油翁》之后,你既可以从卖油翁精湛的倒油技艺中分析出“熟能生巧”的道理,也可以从陈尧咨技艺高超,但卖油翁技艺更高中分析出“强中更有强中手”的道理。其实,在处理材料的过程中,综合法和分析法往往是结合起来使用的,而不是单一地孤立地运用的。
二、论文撰写
把研究性学习的成果用文字形式记载下来,这就是研究论文。论文撰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题目的拟定。在确定标题时,首先要做到明确,即通过标题把主要的观点鲜明地摆出来。其次要做到新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再次要做到谦虚,尽量少用“论”“评”等口气很大的词语,而改用“略论”“浅谈”“管见”等谦虚的词语。
二是结构的安排。论文常见的结构是“总分总”式。如果中间“分”的内容比较丰富,还可以考虑分成一二三四若干部分,或给每一部分安上小标题。
三是问题的提出。这一过程大致相当于论文结构中的前一个“总”即总起过程。它要交代清楚本研究专题的选题背景、国内外在此项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及该专题研究的意义等内容。
四是问题的展开。这一过程大致相当于论文结构中“分”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论文撰写的主要过程,它围绕研究专题作有理有据的阐述。一般说来,有许多研究专题都可以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影响如何等方面来展开。如你的研究专题是“李杜诗风之比较”,首先必须阐明李白和杜甫诗歌各自的风格是什么,其次必须阐明李杜诗风产生的原因(即为什么会形成两人不同的诗风)。再次必须阐明李杜诗风对后世有什么影响等。如你的研究专题是“《诗经》中的现实主义手法”,则首先必须阐明《诗经》中现实主义手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其次必须阐明《诗经》中现实主义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必须阐明《诗经》中现实主义手法对后世的影响等。
大的展开框架定下来了还不够,还要定下问题展开的小的方面的框架。如在“李杜诗风产生的原因”的大框架下,还可以有以下的小框架:1、两人所处的不同的时代;2、两人不同的生活经历;3、两人不同的思想倾向……这样大框架套着小框架,便形成了研究专题的总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观点系统,支撑起了论文的骨架。
骨架有了,还得用血肉来充实它。论文的血肉就是在积累材料过程中收集到的有关的资料。要把这些有关资料分门别类地“组装”到有关的论点上,形成论点与论据之间的有机联系。如杜甫的“三吏”、“三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诸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诗句,便可“组装”到“杜甫诗歌中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这一论点上。
五是结论的表述。这一过程大致相当于论文结构中的后一个“总”即总结过程。它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前面所阐述的问题作出归纳,再次强调此项研究的意义。三言两语即可,千万不要拖泥带水。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引进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彻底改变我国现今语文教育的“少、慢、差、费”状况,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母语的好奇心和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文化的研究激情和运用祖国丰富文化的创造精神。还能在语文教育中充分贯彻“文以载道”原则,培养学生与各种人群交往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尊重和欣赏别人的劳动,培养工作的责任心和计划性,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一、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包括宏观意义上的思维方法和微观上的处理材料的方法这两个方面。在思维方面,掌握以下几种思维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是求同思维的方法。即对人家的研究成果持着赞同的态度,并且结合有关作品中的内容去印证它,借此达到对所研究的问题深入理解的目的。如有人认为贯串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主旨是“与民同乐”,你如果赞同人家的观点,就必须从文中找出若干处写“乐”的文字来印证它。验证的过程其实就是运用求同思维的过程。
二是求异思维的方法。即对人家的研究成果持着怀疑或否定的态度,并且从有关作品中寻找怀疑或否定人家观点的证据,以阐发与众不同的见解。如有人认为贯串在《醉翁亭记》中的主旨表面上看是一个“乐”字,而实质上是一个“愁”字。它据以否定人家观点的依据仍然包含在《醉翁亭记》中:1、作为一个被贬官的人,断然不会有“乐”,他的“乐”只是强作欢颜罢了,而骨子里正愁着呢!2、他的“宴饮”只不过是“借酒消愁”,要不怎会“饮少辄醉”呢?3、“人不知从太守游而乐”暗示自己的行为得不到人家的理解,透露出一种“知音难觅”的“孤独感”。4、山中景色“朝暮”和“四时”的变化,无疑是人事多变的一种象征,其中包含着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种求异思维的过程,往往会把研究者的思考带进更为深入的层面,取得更大的收获。
三是变向思维的方法。你从这个角度去求证自己的观点,我的观点虽然与你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我是从另一个角度切入来得出这个结论的,这就是运用变向思维的方法。如人家是从虚拟意象创造的角度来论证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的,你则可以从夸张手法运用的角度来论证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运用变向思维的方法,虽然不能像求异思维那样可以自创新论,但能够补充人家研究的不足。所以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
在处理材料方面,主要运用综合的方法和分析的方法。综合就是从掌握的大量材料中,归纳出共同的特点,提炼出研究的观点来。如有年从古人写月的诗句中,归纳出其共同的特点──往往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联系在一起,因而提炼出这样的观点:“月”是古代诗人表达思乡思亲之情的一个重要载体。分析则是对单一的材料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探析其多方面的含义。如读了欧阳修的《卖油翁》之后,你既可以从卖油翁精湛的倒油技艺中分析出“熟能生巧”的道理,也可以从陈尧咨技艺高超,但卖油翁技艺更高中分析出“强中更有强中手”的道理。其实,在处理材料的过程中,综合法和分析法往往是结合起来使用的,而不是单一地孤立地运用的。
二、论文撰写
把研究性学习的成果用文字形式记载下来,这就是研究论文。论文撰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题目的拟定。在确定标题时,首先要做到明确,即通过标题把主要的观点鲜明地摆出来。其次要做到新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再次要做到谦虚,尽量少用“论”“评”等口气很大的词语,而改用“略论”“浅谈”“管见”等谦虚的词语。
二是结构的安排。论文常见的结构是“总分总”式。如果中间“分”的内容比较丰富,还可以考虑分成一二三四若干部分,或给每一部分安上小标题。
三是问题的提出。这一过程大致相当于论文结构中的前一个“总”即总起过程。它要交代清楚本研究专题的选题背景、国内外在此项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及该专题研究的意义等内容。
四是问题的展开。这一过程大致相当于论文结构中“分”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论文撰写的主要过程,它围绕研究专题作有理有据的阐述。一般说来,有许多研究专题都可以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影响如何等方面来展开。如你的研究专题是“李杜诗风之比较”,首先必须阐明李白和杜甫诗歌各自的风格是什么,其次必须阐明李杜诗风产生的原因(即为什么会形成两人不同的诗风)。再次必须阐明李杜诗风对后世有什么影响等。如你的研究专题是“《诗经》中的现实主义手法”,则首先必须阐明《诗经》中现实主义手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其次必须阐明《诗经》中现实主义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必须阐明《诗经》中现实主义手法对后世的影响等。
大的展开框架定下来了还不够,还要定下问题展开的小的方面的框架。如在“李杜诗风产生的原因”的大框架下,还可以有以下的小框架:1、两人所处的不同的时代;2、两人不同的生活经历;3、两人不同的思想倾向……这样大框架套着小框架,便形成了研究专题的总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观点系统,支撑起了论文的骨架。
骨架有了,还得用血肉来充实它。论文的血肉就是在积累材料过程中收集到的有关的资料。要把这些有关资料分门别类地“组装”到有关的论点上,形成论点与论据之间的有机联系。如杜甫的“三吏”、“三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诸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诗句,便可“组装”到“杜甫诗歌中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这一论点上。
五是结论的表述。这一过程大致相当于论文结构中的后一个“总”即总结过程。它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前面所阐述的问题作出归纳,再次强调此项研究的意义。三言两语即可,千万不要拖泥带水。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引进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彻底改变我国现今语文教育的“少、慢、差、费”状况,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母语的好奇心和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文化的研究激情和运用祖国丰富文化的创造精神。还能在语文教育中充分贯彻“文以载道”原则,培养学生与各种人群交往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尊重和欣赏别人的劳动,培养工作的责任心和计划性,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