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素质教育
【作者】 吴国华
【机构】 黑龙江省依安县阳春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新型人才,更好的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就要在教学工作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国家实施新课标与新课改,其目的归根结底就在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民族素质。然而在当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时代,无论是社会舆论的导向,还是学校的培养目标都是以高考为中心进行设计的,其实际共同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大多数家庭没有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他们只是满足于把孩子送进学校,只是盲目地送孩子进各种培训班,买各种辅导材料。关注、认同、欣赏才能走进学生心灵,走进学生心灵才能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心灵受到震撼,学生心理才能得到满足。
一、走进学生的心灵呵护每一位学生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已进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形势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日益凸显,事实证明,素质教育只有进入地到课程改革层面,才能取得实质性成果。一方面,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另一方面,课程改革又是全面推进素质的龙头和战略抓手,为进一步推进我省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使新课改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学工作者去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新课改不仅要我们去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我们去关注孩子的心灵,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来关注了,合理地加以正确的引导,才能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
二、用赞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主阵地,遵循新课程改革的思路,合理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多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同类型的孩子,有的听话懂事,有的调皮捣蛋,有的聪明伶俐,有的思维迟钝……但这些孩子都有自身的优点,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做有心人,有火眼精精,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后进的孩子不自卑,让优秀的孩子更奋进。这才是新课程下的素质教育应该达到的标准。
新课改为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搭建了新的平台。现在学校注重了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孩子在上好语文、数学、英语这些主课的同时,还要学习音乐、体育、美术、科学、品德与生活等多门功课。但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并不能包罗万象地去学好每一门功课。有些学生他的语文很出色,但对数学却不太感兴趣;而有些学生的体育成绩特别好,但英语成绩却不尽人意……而这些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人说,家庭是一座“炉”,学校是一座“桥”。只有引导得法,他们的潜力更大,希望更大,关键是怎么对待他们!
面对学生一个小小的过失,教师要耐心地加以引导,不时地加以提醒,常常给予学生赞赏的目光,多些谅解和包容,要知道您的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轻轻的夸奖,会点燃一盏起航的灯。
针对学生可能得到错误的认识和结论,一定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认知成果,要给学生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使学生通过实验或者查找资料等方式获得相关的信息,找出错误的原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经过这样客观全面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探究学习的信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宽容但不能溺爱
法国的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的话虽然浪漫,却也不无现实启示。
心理学家指出:适度的宽容,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这种宽容,指的是对于子女或别人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过失、过错采取适当的“羞辱政策”,有效地防止事态扩大而加剧矛盾,避免产生严重后果。大量事实证明,不会宽容别人,亦会殃及自身。过于苛求别人或苛求自己的人,必定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之中。而一旦宽恕别人之后,心理上便会经过一次巨大的转变和净化过程,使人际关系出现新的转机,诸多忧愁烦闷可得以避免或消除。
宽容是一种博大,它能包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宽容是一种境界,它能使人跃止大方磊落的台阶。只有宽容,才能“愈合”不愉快的创伤;只有宽容,才能消除人为的紧张。
芸芸众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争强好胜失去一定限度,往往受身外之物所累,失去做人的乐趣。只有承认自己某些方面不行,才能扬长避短,才能不因嫉妒之火吞灭心中的灵光。
宽容的过程也是“互补”的过程。学生有了过失,若能予以正视,并以适当的方法给予批评和帮助,便可避免大错。学生有了过失,要教育他不必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同样也应该宽容和接纳自己,并努力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当然,宽容决不是无原则的宽大无边,决不是对学生无休无止的溺爱,而是建立在自信、助人和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的适度宽大,必须遵循法制和道德规范。
总之,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以新的观念面对教学,以新的方式面对课堂,以新的角色面对学生。课改之路还很漫长,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携起手来在课改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收获。
一、走进学生的心灵呵护每一位学生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已进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形势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日益凸显,事实证明,素质教育只有进入地到课程改革层面,才能取得实质性成果。一方面,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另一方面,课程改革又是全面推进素质的龙头和战略抓手,为进一步推进我省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使新课改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学工作者去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新课改不仅要我们去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我们去关注孩子的心灵,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来关注了,合理地加以正确的引导,才能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
二、用赞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主阵地,遵循新课程改革的思路,合理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多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同类型的孩子,有的听话懂事,有的调皮捣蛋,有的聪明伶俐,有的思维迟钝……但这些孩子都有自身的优点,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做有心人,有火眼精精,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后进的孩子不自卑,让优秀的孩子更奋进。这才是新课程下的素质教育应该达到的标准。
新课改为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搭建了新的平台。现在学校注重了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孩子在上好语文、数学、英语这些主课的同时,还要学习音乐、体育、美术、科学、品德与生活等多门功课。但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并不能包罗万象地去学好每一门功课。有些学生他的语文很出色,但对数学却不太感兴趣;而有些学生的体育成绩特别好,但英语成绩却不尽人意……而这些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人说,家庭是一座“炉”,学校是一座“桥”。只有引导得法,他们的潜力更大,希望更大,关键是怎么对待他们!
面对学生一个小小的过失,教师要耐心地加以引导,不时地加以提醒,常常给予学生赞赏的目光,多些谅解和包容,要知道您的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轻轻的夸奖,会点燃一盏起航的灯。
针对学生可能得到错误的认识和结论,一定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认知成果,要给学生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使学生通过实验或者查找资料等方式获得相关的信息,找出错误的原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经过这样客观全面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探究学习的信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宽容但不能溺爱
法国的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的话虽然浪漫,却也不无现实启示。
心理学家指出:适度的宽容,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这种宽容,指的是对于子女或别人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过失、过错采取适当的“羞辱政策”,有效地防止事态扩大而加剧矛盾,避免产生严重后果。大量事实证明,不会宽容别人,亦会殃及自身。过于苛求别人或苛求自己的人,必定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之中。而一旦宽恕别人之后,心理上便会经过一次巨大的转变和净化过程,使人际关系出现新的转机,诸多忧愁烦闷可得以避免或消除。
宽容是一种博大,它能包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宽容是一种境界,它能使人跃止大方磊落的台阶。只有宽容,才能“愈合”不愉快的创伤;只有宽容,才能消除人为的紧张。
芸芸众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争强好胜失去一定限度,往往受身外之物所累,失去做人的乐趣。只有承认自己某些方面不行,才能扬长避短,才能不因嫉妒之火吞灭心中的灵光。
宽容的过程也是“互补”的过程。学生有了过失,若能予以正视,并以适当的方法给予批评和帮助,便可避免大错。学生有了过失,要教育他不必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同样也应该宽容和接纳自己,并努力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当然,宽容决不是无原则的宽大无边,决不是对学生无休无止的溺爱,而是建立在自信、助人和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的适度宽大,必须遵循法制和道德规范。
总之,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以新的观念面对教学,以新的方式面对课堂,以新的角色面对学生。课改之路还很漫长,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携起手来在课改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