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以爱为法,探教育之道

【作者】 陈 玲

【机构】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如何做一个有心的副班

  从教的几十年间,我担任过班主任和副班主任多年,谈不上班级管理的经验有多丰富,我只是把我平时怎么做的与大家分享。今天,我将站在科任老师和副班主任的角度,一起来探讨教育之道,讲讲自己是怎么配合班主任管理好班级工作的。 
  教育和管理好一个班级,绝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情,它应该是所有老师共同面对和处理的事情。记得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位教师不仅是教书者,而且是教育者。”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体,但是科任教师也是班级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群人。那如何协助班主任管理好一个班呢?我将从下面四个方面来谈谈: 
  一、转变观念,与班主任站在同一战线上
  作为科任老师,我们应该积极的投入到班级管理中去,坚决抛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观念,因为这是一个全员参与的工作,切勿只管自己的教学而忽略学生的管理。比如班主任老师不在学校,可能去学习了,或者家里有事了,那班里孩子们的两操,清洁卫生,午餐守餐,孩子之间的吵吵闹闹……这些工作科任老师就应该主动扛下来。比如说我和童老师连班,我感觉我们配合还是挺默契的,童老师很大度,班主任工作也很细致,他的大局意识很强,考虑问题也全面,特别尊重我们科任教师,无论班里发生什么事情,他总是和我们站在一条战线上,在家长和孩子面前,总是夸赞科任老师,把科任老师抬举得高高的,让科任老师在家长和孩子面前更有威信。反过来,我们科任老师也要和班主任现在同一战线上,我知道童老师工作量大,事情多,我得体谅着帮他分担一些班里的事情,比如经常有家长、孩子会抱怨班里的制度不合理,会提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意见等,我总会站在童老师的一边,帮忙给家长或者孩子做好解释工作,从而维护我们学校或者班里的管理制度。只有齐心协力,敢管理,敢维护,一个班的班风才正。
  二、深入了解学生,做到对每个学生心中有数
  作为科任老师,要管理好学生,首先你要全方位地,利用更多可利用的时间去了解学生。不能只局限于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状况,还包括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周末的学习状况等等。
  (一)记得我刚接手二年级时,班里有个孩子叫小游,这个孩子真是让家长,老师,校长都很头疼。具体表现是:
  最初的小游,特别淘气爱哭。他喜欢打人骂人,喜欢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经常把擦了鼻涕的纸,或者没有吃完的饭菜偷偷放到同学的抽屉里。同学们见了都躲着他,科任老师见到他也都摇头,几乎每天都会有同学或者家长来告他状。每次把他叫到办公室,他还会气呼呼地用仇恨的眼睛瞪着老师不理,反正不接受任何人的批评和意见,如果有同学惹他不高兴了或者老师批评他几句,他会一个人趴到桌子上一哭就是一两节课。刚开始,任凭我怎么哄他,或者采用一些强硬手段,也是没有效果的。后来我就先不理他,不看他,等他冷静一会儿后,我会先吼他几句,再表扬几个和他要好的同学,然后拉着他到我身边轻声哄着他,他才会停止哭。我还会把他做得好的地方罗列表扬,因为每个人都喜欢得表扬,听好听的话,小游也不例外。班里的矿泉水喝完了,我会说:“小游大力士,快上一桶水!”“小龙同学忘记带钢笔了,小游你热心肠,快借一支给他用。”“讲台有点脏了,小游动作麻利快来帮老师擦一擦。”只要他做了这些好事,我会在全班大大表扬他。用激励的办法抓住有利的时机鼓励他,渐渐地,我发现他听我的话了。
  最初的小游,特别不爱干净。每天早上来到学校,我们能看到他穿戴整洁,可是一到中午、特别是下午放学后,白衣服变成了彩色衣服,墨水,鼻涕,油汤等满身都是。有一次,我把他叫到我身边让他自己看看自己的衣服,再叫了另一个爱干净的同学来和他对比。并且告诉他:“你衣服这么脏,又不洗澡,陈老师不想让你靠近我!”他的书本也很糟糕,几乎读了一个学期没有一个完整的作业本,每次让他做作业,几乎拿不出作业本,要么作业本很多油汤,要么很皱褶,要么就边做边撕。我每次都会重新给他拿一个新本子做,我也记不清警告他多少次。有一天,他又没有本子做作业,我不理他,让他玩,他也是嘟着嘴时不时瞟我,我都当作没有看见,就这样一节课过去了,作业也没有做。下午放学后,我让他爸爸给他带了一个本子来,并让他留下来把作业补完才回家。一开始,他不留,也不做。我和他爸爸提前商量好,这次好好医治他这个坏毛病,不做完,家长不接。最后奈何不了我们,边哭边把作业做完才回家。从那以后,知道爱护作业了。
  最初的小游,谁都不怕。小游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老师的话不听,家长的话更不听,每次作业没有做完,让他留下来,他一定会说:“我不留!”如果和同学有矛盾,他做错了事,让他给同学认错,他一定会说:“我不认!”上课时,老师讲课,从来不会听,要么偷偷玩玩具,要么就睡觉。老师如果批评了他,他可以把办公桌上的东西推撒一地,时不时还会和老师对上几句,听说一年时,还对着老师吐口水呢。
  最初的小游,特别贪玩,不爱学习。
  小游每天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几乎完不成。你让他写作业,他会东摸西摸,或者打扰其他同学。听家长说,每晚的作业家长必须守到做,不然就不做,用他家长说的一句话:“把他的心脏病都急出来了。”就算他做了作业,每个字也写得歪歪扭扭,笔画就像一条条蚯蚓。每次作业,总是要看着同桌的作业才写,不然他就不做,还总是说:“我不会!”
  我想了一个办法:专门给他安排了一个成绩好的,形格也好的学霸当他的同桌,做他的小老师。就算抄作业比不做强。他的小老师很乐意帮助他,每天的课堂笔记,课堂作业都由小老师帮忙检查,不会做的多给他讲解。如果小游当天作业完成了,我会同时奖励他们两个人。每次小游得到我的糖都会说:“我要留着回家给爸爸吃。”这样持续了大半学期,小游每天会跟着小老师一起写作业了。
  (二)根据上面的种种表现,我绞尽脑汁,我生气过,无奈过,想放弃过。除了用了以上的方法,我还想办法走进孩子的内心,看看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我努力地寻找着: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孩子缺少爱。记得有一天下午放学,我正留着小游写作业,那天是他奶奶来接孩子,我和她婆婆边等孩子做作业边闲聊:原来,孩子的父母离婚了,爸爸一直不让她见妈妈。他是跟爸爸,婆婆,姑姑一家住一起,平时爸爸忙,几乎是他姑姑管他作业,但是姑姑还有两个孩子,精力有限,加之一家子住在一起,人多吵闹,孩子也没法安心学习。孩子几乎一年都没有见妈妈了,当我问小游想妈妈吗?这个孩子立刻大声哭着说:“我想妈妈,爸爸不要我见。”我立刻让婆婆打通妈妈的视频电话,小游一眼看到妈妈哭得更凶了,他妈妈也在视频那边哭。看到这一幕,我的眼泪都没有忍住。从那以后,我便知道,孩子是希望得到妈妈的爱。我充分抓住孩子这一软肋,和孩子约定好,只要他每天把作业完成,每周末让妈妈接他一次。接下来又去做他爸爸的工作:“儿子不是你一人的,你们两个大人的恩怨,不能嫁祸到孩子身上,孩子有得到母爱的权利,你如果想孩子健康成长,就必须听我的,配合我的工作。”
  其次,我发现小游很喜欢表现自己。有一天下午放学排队出校门时,学校要求每个班安排一个孩子举班牌。真巧那天举班牌的孩子请假,我看到小游手举得很高,我把这个机会让给了他,平时调皮捣蛋的他今天举着班牌走在队伍的最前面,那认真神奇劲儿,让我太意外了,特别是小游的爸爸看到儿子举着班牌走在班里的最前面,从来严肃地板着脸的爸爸,那天特别自豪,把头伸得老高,举着手臂不停对着儿子挥舞。原来小游多么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重视,多么想表现自己。当时我就跟他说:“如果你喜欢举班牌,那就得每天上课认真听课,本周每天下午班牌都由你来举。”说真的,这还真管用,上课认真听课了,回答问题积极了。
  (三)我的努力我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我突然觉得身边多了一条小尾巴。记得好几次,我午眠下课时间在办公室休息,醒来时发现小游坐在我身边的小凳子上,说是等我醒来问我作业做哪里。时不时给我送一个苹果放在我办公桌上,问我甜不甜!早上在校门口总能看到他老远跑来接我,还说他已经在门口等我好久了。总之心里很温暖。
  三、主动沟通,是建设好一个班级的桥梁
  及时与家长沟通。部分学生家长忙于外出打工,根本无暇照料孩子,很多都将子女交给爷爷奶奶照管,这就形成了“隔代教育”的问题。这类学生在能力、学习、心理方面存在较为特殊的一面,主要表现在:性格方面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心理方面自暴自弃;劳动能力方面较薄弱;学习方面兴趣不浓。学生在校的表现和回家后的表现有时差别很大,在校可能是一个乖学生,但是回家后,各种毛病就出来了;或者在校表现很糟糕,但是回家只给家长报喜不报忧。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对他们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商量找到更合理的办法去帮助他们。
  四、落实常规,从常规中抓习惯养成
  学生的常规需要每一位老师的参与,它涉及学生每一天的每一个环节。首先从课堂常规抓起,进教室的四看很重要,看桌椅摆放,看教室卫生,看课前准备,看学生精神状态。这些看似很平常的工作往往关系到你整节课的教学。 
  比如我有个习惯:只要孩子今天上课听课状态不好,打瞌睡,或者家庭作业敷衍,没有完成的,或者早上来迟到……我要么微信留言,要么打电话联系,要么下午放学送学生时和家长了解原因。
  我们班像这样特殊的孩子还有很多,面对这些棘手的特殊孩子,教育的脚步没有停止。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重树一位学生的自信心,转化一位特殊孩子,其过程的艰辛如果不是亲身遇到,是难以体验的,我们只有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换一种方式去有智慧地教育,也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