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以生为本,习作起步的应然之道
【作者】 徐思月
【机构】 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摘要】【关键词】
——以《猜猜他是谁》的教学为例
三年级是学生正式接触习作的起始阶段,是学生在低年级原有写话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开始以整体性思维把握文本内容的过渡阶段。在这样一个作文启蒙阶段,有着这一阶段独特的教学要求和方式,这关系到学生将以一个怎样的状态正式进入到习作层面。因此,三年级习作教学的启蒙策略,应该成为教学研究的重点。笔者即以部编版三上“猜猜他是谁”一课的教学为契机,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紧扣认知特点,在直观思维下细化习作内容
1.描摹自己,为外貌描写奠基
低年级学生尚处于形象化思维阶段,他们对于直观、可感的事物往往更容易激发自身的认知动力。而运用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来描绘客观事物、表达自己内心的话语,则属于一种高端的理性思维过程。这对于一个刚刚步入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在自身感性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过渡中,不断深化文本,为学生表达倾吐创设桥梁与通道,为学生表达能力提升奠基。
比如在“猜猜他是谁”中,教师要求学生写作之前,在家中对照镜子先将自己的模样以简笔画的形式描画出来。由于受到各种能力的限制,教师对学生绘画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是要将自己最突出的特点展现出来即可,为课堂中描写自己的外貌特征提供直观、形象的资源支撑。事实上,正是由于教师将直观资源引入到课堂教学层面,学生在描摹自己外貌的时候,更能够有效地关注学生的课堂素材,语言就显得生动而充满童趣。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照镜子、描画自己,事实上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仔细观察、把握特征的平台,在学生的感性认知和理性表达之间进行了意识上的勾连,契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直观展示,为交流分享聚力
紧扣学生直观思维的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评价语句并尝试修改时,就充分运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将一位学生自己描画的图像与学生自己的习作片段同时呈现出来。教师引导学生一边观察图画中的人物外形,一边诵读学生的语句,根据图片内容来对学生的习作语句进行评价。
如在教学中,有同学指出:“图片中的这位同学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酒窝。但他却没有写进作文里,应该将这个酒窝写进去。”于是,教师则顺水推舟,要求当事人和提出建议的学生直接补充修改,并在对比中选择一句最好的增加到习作片段中去。
教师之所以选择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的方法,就是为全班学生的整体交流提供广阔而直接的认知平台,帮助学生建立鲜活而富有直观体系的认知特征,从而更便于学生的认知交流,激活了学生的认知意识,在迎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促进了学生认知效益的不断提升。试想,如果没有直观资源的出示,仅仅要求学生直接聆听,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链接生活资源,在多维拓展中丰富表达视角
著名教育实践家陶行知曾经说:“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生活之中处处都有语文,语文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生活应该成为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对于刚刚起步的习作教学而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努力与生活建立联系,借助生活资源浇灌学生的表达素养。
1.关注他人评价,立体展现自我
这一篇习作的主题是“猜猜他是谁”,表面上看是介绍自己,但更深入地审视,就会发现这篇习作的绝不仅仅是让学生从静止、僵硬的维度来介绍自己的外貌特征这么简单,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全面的介绍自己。因此,在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自己的特点之后,教师要学会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渠道和角度来展现自己。这一角度可以是自己对自己的了解,也可以借助实际生活中身边不同人的视角评价自己,从而更好地关注学生认知效益,学会从原本的生活中尝试运用不同的视角来介绍自己。
如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则这样引导学生:每个人观察的角度是不同,形成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角度来介绍自己,也可以借助其他人的观察来介绍自己。请同学们想象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你觉得其他人对你是怎样的印象呢?学生纷纷结合生活实际抒再现自己的角色:爸爸说我是一个机灵鬼;妈妈说我是家里的小暖男;我的表哥说我很讨厌,因为我经常翻乱他的东西……
多么形象的称谓,多么生动的语言,正是对生活的关注与聚焦,学生才能更好地对自我形成全面地了解,从而为丰富习作的表达视角提供了资源。
2.回顾实际生活,选择典型素材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很多学生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对于生活的关注度也逐步萎缩,甚至到了高年级之后,学生常常为自己的选材捉襟见肘。其实,叶澜教授早就指出:“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在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每一次习作指导的契机,帮助学生树立起链接生活、关注生活、观察生活的例子,为树立学生的生活意识奠定基础。
如在介绍自己的个性特点时,教师要求学生不仅能说出自己的特点,而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一个画面、一件事情来展现这个特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生活,学会从生活中表达自己,认识自己。
在习作指导中如此关注生活,其价值不仅仅在于指导学生完成这一篇习作那么简单,更在于养成一种习惯、树立一种意识,其价值和意义可想而知了。
总而言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三年级作为学生习作的起始阶段,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依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为学生树立习作的自信、积累多样的习作方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