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作者】 周 萍
【机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第一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把课堂教学的根本拉回到文本上来,语文教学方法也要以诵读为根本,让孩子在少年时期广泛阅读,熟读成诵,以此作为为语文的根本。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文本诵读;根本
小学语文教学能不能返璞归真?能不能回归文本?能不能让学生把文本好好地读一读,看一看,背一背,先让学生熟记文章,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选入我们学校语文课本的,都是经典的文章。文质兼美,思想性和艺术性并存。所以首要的是,我们应该让学生好好地熟悉课文,熟悉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我们看很多公开课,学生课文看了没有几分钟,可能连文章意思都没有看明白,教师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会儿分段,一会儿艺术手法,一会儿思想内容,一会儿音乐,一会儿图画,更有甚者还向课外拓展,整堂课热热闹闹,却冷落了最根本的课本,弃本逐末,最终可能是一无所有。很多学生甚至都不知你教师所云者何,从何而来,这样的课堂教学实效从何而来?所以我们要老老实实,踏踏实实让学生读文章,这是他们的“学习之本”,也是我们的“教学之本”。
照理说,初读之后,该“讲”了?讲技巧,讲手法,讲思想!下面的“教学内容”具体是什么呢?还是文本!我们要尊重学生阅读课文的独特体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思想,对同一篇文章的看法是不完全相同的,这些个人体验也是十分宝贵的,我们教师应该尊重。一篇《草原》放在学生面前,文采斐然,好像一道大餐,最需要的是我们慢慢地享受,个中滋味,食者自知,至于怎么吃,吃哪个部分,什么时候吃,都是吃的人自己的事情,如果今天食欲不振(学生今天萎靡不振),可以不吃;如果学生胃口独特,喜欢吃鱼,不喜欢吃肉,那就随便他了,如果学生喜欢吃这道大餐的某一部分,那也由不得我们教师,简单地说: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吃下无数营养的大餐,其他我们就别管了吧!
而现在的情况是什么?一道大餐放在我们教师面前,我们在绞尽脑汁想:我们该告诉学生这大餐里面有哪些好的营养呢?做这道大餐需要哪些技巧呢?这道大餐有什么精神意义呢?折腾来折腾去,忽视了最根本的一点,我们根本没有让学生“吃”进这道大餐,也就是说没有让学生“读”!我们都在外围兜圈子,舍本逐末,甚至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久而久之,学生面对“大餐”也失去了兴趣,因为我们教师不光给他们“看”大餐,然后“分析”大餐,却始终不给他们“吃”大餐,最后终于“反胃”了,营养不良,面黄肌瘦,精神的荒漠也就是必然的了。
如果给时间,空间让我们学生好好地品味这道“大餐”,吃下这道大餐,学生自能茁壮成长。
可见,真正的“学习内容”就是文本!紧扣文本,熟读文本,让学生化为己有,才会有所提高,学生有发现的快乐,有收获的快感,自然对语文充满兴趣,一旦“饿”了,自会找另外的“大餐”吃,犯不着我们教师这么殚精竭虑,皓首穷经,却不得要领,吃力不讨好。
对于文本这个学习的“根本”,我们最“根本”的学习办法就是“读”,要熟读,要广泛阅读。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强调了“读”的重要性,朱熹云:“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又云:“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子读书法》)。学生不论囫囵吞枣,还是细嚼慢咽,还是把骨头渣都吃下去了,最终都化为己有,学生自会慢慢消化,融会贯通,然后你再提纲挈领地说一两点,有了“吃进”的基础,学生自然心领神会,欣然会意,在潜移默化中春风化雨,不言而化。
大量的诵读,可以让学生积累大量的语料,不断累积,不断涵咏,不断提高,语文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即使有些地方不理解也没有关系,好读书,不求甚解,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今天你读了,背进去了,以后在某个时刻,读到类似的语句,看到类似的现象,自然触类旁通,甚至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要知道,这豁然顿悟的前提是你读进了某些东西,肚子里有墨水,如果你肚子里一无所有,空空如也,现实再怎么样类似,也不会有这样顿悟的机会。
清初学者陆世仪认为:“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岁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所当读书,皆当自十五岁以前,使之熟读,不但《四书》《五经》,即如天文、地理、史学、算学之类,皆有歌诀,皆须读熟。若年稍长,不惟不肯读,且不能读矣。”也就是说,应当在儿童记性较好的十五岁的之前,将该读该记的书读完读熟。否则过了这个年龄阶段,儿童不仅不肯读书,也没有能力真正将书读熟。所以我小学阶段的语文诵读举足轻重,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多读,多背,“死记硬背”也没有关系,可以开展朗诵比赛,背书比赛,成语、诗歌朗诵竞赛等等多种方法,促进孩子们的背书热情,广泛涉猎,背进大量的“语料”,孩子将受益终生。
在这方面,已经有人作了成功的探索:山东潍坊市青年路小学曹兴娥老师从2000年开始进行“重组教材,大量阅读”的语文教改实验。她抓住了语文学习的精髓,采用“读读背背,背背读读”的方法,让学生“一个课时学习2至4篇课文”,两个星期学一册课本,“剩下的课堂时间她只是带领学生们到处收罗图书,不停地“读、读、读”,读了“相当于现行教材阅读量10倍以上”的内容。曹老师并不对学生的阅读提出过多的思考要求,也“从来不布置课外书面作业”,只是“每天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和积累、背诵的情况”,结果学生在语文能力上的表现让人“连连惊呼”“连声感叹”。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读”的教学,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璞”“真”之所在。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文本诵读;根本
小学语文教学能不能返璞归真?能不能回归文本?能不能让学生把文本好好地读一读,看一看,背一背,先让学生熟记文章,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选入我们学校语文课本的,都是经典的文章。文质兼美,思想性和艺术性并存。所以首要的是,我们应该让学生好好地熟悉课文,熟悉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我们看很多公开课,学生课文看了没有几分钟,可能连文章意思都没有看明白,教师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会儿分段,一会儿艺术手法,一会儿思想内容,一会儿音乐,一会儿图画,更有甚者还向课外拓展,整堂课热热闹闹,却冷落了最根本的课本,弃本逐末,最终可能是一无所有。很多学生甚至都不知你教师所云者何,从何而来,这样的课堂教学实效从何而来?所以我们要老老实实,踏踏实实让学生读文章,这是他们的“学习之本”,也是我们的“教学之本”。
照理说,初读之后,该“讲”了?讲技巧,讲手法,讲思想!下面的“教学内容”具体是什么呢?还是文本!我们要尊重学生阅读课文的独特体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思想,对同一篇文章的看法是不完全相同的,这些个人体验也是十分宝贵的,我们教师应该尊重。一篇《草原》放在学生面前,文采斐然,好像一道大餐,最需要的是我们慢慢地享受,个中滋味,食者自知,至于怎么吃,吃哪个部分,什么时候吃,都是吃的人自己的事情,如果今天食欲不振(学生今天萎靡不振),可以不吃;如果学生胃口独特,喜欢吃鱼,不喜欢吃肉,那就随便他了,如果学生喜欢吃这道大餐的某一部分,那也由不得我们教师,简单地说: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吃下无数营养的大餐,其他我们就别管了吧!
而现在的情况是什么?一道大餐放在我们教师面前,我们在绞尽脑汁想:我们该告诉学生这大餐里面有哪些好的营养呢?做这道大餐需要哪些技巧呢?这道大餐有什么精神意义呢?折腾来折腾去,忽视了最根本的一点,我们根本没有让学生“吃”进这道大餐,也就是说没有让学生“读”!我们都在外围兜圈子,舍本逐末,甚至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久而久之,学生面对“大餐”也失去了兴趣,因为我们教师不光给他们“看”大餐,然后“分析”大餐,却始终不给他们“吃”大餐,最后终于“反胃”了,营养不良,面黄肌瘦,精神的荒漠也就是必然的了。
如果给时间,空间让我们学生好好地品味这道“大餐”,吃下这道大餐,学生自能茁壮成长。
可见,真正的“学习内容”就是文本!紧扣文本,熟读文本,让学生化为己有,才会有所提高,学生有发现的快乐,有收获的快感,自然对语文充满兴趣,一旦“饿”了,自会找另外的“大餐”吃,犯不着我们教师这么殚精竭虑,皓首穷经,却不得要领,吃力不讨好。
对于文本这个学习的“根本”,我们最“根本”的学习办法就是“读”,要熟读,要广泛阅读。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强调了“读”的重要性,朱熹云:“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又云:“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子读书法》)。学生不论囫囵吞枣,还是细嚼慢咽,还是把骨头渣都吃下去了,最终都化为己有,学生自会慢慢消化,融会贯通,然后你再提纲挈领地说一两点,有了“吃进”的基础,学生自然心领神会,欣然会意,在潜移默化中春风化雨,不言而化。
大量的诵读,可以让学生积累大量的语料,不断累积,不断涵咏,不断提高,语文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即使有些地方不理解也没有关系,好读书,不求甚解,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今天你读了,背进去了,以后在某个时刻,读到类似的语句,看到类似的现象,自然触类旁通,甚至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要知道,这豁然顿悟的前提是你读进了某些东西,肚子里有墨水,如果你肚子里一无所有,空空如也,现实再怎么样类似,也不会有这样顿悟的机会。
清初学者陆世仪认为:“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岁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所当读书,皆当自十五岁以前,使之熟读,不但《四书》《五经》,即如天文、地理、史学、算学之类,皆有歌诀,皆须读熟。若年稍长,不惟不肯读,且不能读矣。”也就是说,应当在儿童记性较好的十五岁的之前,将该读该记的书读完读熟。否则过了这个年龄阶段,儿童不仅不肯读书,也没有能力真正将书读熟。所以我小学阶段的语文诵读举足轻重,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多读,多背,“死记硬背”也没有关系,可以开展朗诵比赛,背书比赛,成语、诗歌朗诵竞赛等等多种方法,促进孩子们的背书热情,广泛涉猎,背进大量的“语料”,孩子将受益终生。
在这方面,已经有人作了成功的探索:山东潍坊市青年路小学曹兴娥老师从2000年开始进行“重组教材,大量阅读”的语文教改实验。她抓住了语文学习的精髓,采用“读读背背,背背读读”的方法,让学生“一个课时学习2至4篇课文”,两个星期学一册课本,“剩下的课堂时间她只是带领学生们到处收罗图书,不停地“读、读、读”,读了“相当于现行教材阅读量10倍以上”的内容。曹老师并不对学生的阅读提出过多的思考要求,也“从来不布置课外书面作业”,只是“每天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和积累、背诵的情况”,结果学生在语文能力上的表现让人“连连惊呼”“连声感叹”。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读”的教学,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璞”“真”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