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积累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效途经

【作者】 陈小丹

【机构】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城北篁胜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参与来实现,并从中感悟、理解新知形成与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序的指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在教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业,让学生充分的经历将实际的数学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上比较抽象的内容,进而获取一些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从课前参与、课上体悟和课后实践这三个途经,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操作活动经验。
  一、课前参与,激活活动经验,积累感知性操作经验。
  感知性操作是在通过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描一描、摸一摸看一看等实际活动,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探究和发现,丰富学生表象经验,帮助学生把具体的实物与抽象的符号联系起来,多角度寻求与数学意义相一致的数学模型,积累操作活动经验。 
  这种感知性操作可以在教授新课前预习中布置.如:在教学《认识周长》时,布置学生预习教材沿着游泳池池口的一周边线描一描,说一说什么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或者做一做:准备一片树叶,贴在下面空白处。沿着树叶的一周边线,描一描、并说一说,它的周长是指的又是什么?通过学一学、描一描、围一围、说一说等感知性操作,形成对事物表象的感知,获得直观感受。虽然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感知性可能还比较肤浅、不够全面、有些模糊,但是这样直接经验的获得,却是建构自我认知所不可或缺的操作经验。
  二、课上体悟,经历新知探究,形成验证性操作经验。
  验证性操作主要是通过让学生经历猜测、推理、验证的数学思考和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操作经验。而好的问题情境能营造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新知的探究过程中。
  验证性操作经验在探究新知方面去积累:如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中,我们创设猜测特征的问题情境:刚才我们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可是你凭什么说这些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呢?它们有什么特征了;接着创设验证特征问题情境:刚刚我们的猜测,要想知道对不对,我们就要验证;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思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与角到底有哪些特点;最后交流特征:用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等方法去验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形式明确了它们的特征,积累操作经验。
  随着课堂的进行,学生的经验在不断地积累,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运用猜测、推理、验证、交流等这些验证性操作经验去解决问题。
  三、课后实践,促使新经验积累,形成探究性操作经验。
  探究性操作是学生对于某个抽象知识的学习。比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与联系。”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练习课中,活动一:用16个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成长方形或正方形;活动二:用16根1厘米的小棒摆成长方形或正方形。通过这两个对比操作活动,学生不难发现:
  (1)用1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摆,无论摆成的图形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它们的面积不变,都是16平方厘米,而周长会发生变化,长和宽的长度越接近时周长也就越小;
  (2)用16根1厘米的小棒摆成长方形或正方形时,它们的周长都是16厘米,而面积是变化的,长和宽的长度越是接近时,它们的面积就越大。这样的操作活动,不单单是行为操作,更融合了思维操作,通过探究交流、自主建构知识,学生就能积累探究性的操作经验。
  总之,数学学习是需要每个学生亲身去经历和体验的,而操作活动是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最直接的方式,符合小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感悟数学,也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