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英语学习活动观视域下 小学英语课堂活动设计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 黄杏芬
【机构】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城北篁胜小学
【摘要】【关键词】
——以人教PEP版四年级上册Unit 3 My Friend读写课为例
【摘 要】 本文介绍了英语学习活动观在小学英语课堂的实践应用的几个要点及应用案例。小学英语课堂活动设计应通过语篇研读来确定主题;并针对学生情况制定分层目标,设计层级活动,探究主题意义。在课堂分层活动中,使学生在学习理解中感知主题意义;在应用实践中深化主题意义,在迁移创新中升华主题意义。
【关键词】 英语学习活动观;语篇研读;分层目标;层级活动;主题意义
英语学习活动观,明确活动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英语课程内容由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要素构成。围绕以上要素,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过程的持续发展。教师要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鼓励秉持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学习理念,倡导学生围绕真实情景及真实问题,用英语做事,参与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一系列语言学习和运用活动中。
下面我以人教PEP版四年级上册Unit 3 My Friend读写课为例展开阐述:
一、 语篇文本研读,确定课时主题
本单元围绕主题“ Meet my friends”,通过不同课时的学习理解,分别从认识新朋友,介绍好朋友,与朋友友好相处,到体验与朋友友好互助的乐趣, 最终学会交友,珍惜友谊。本课时是本单元第三课时,语篇主题是“尊重朋友间的个性差异”,属于主题语境:“Meet my friends”范畴下的子主题2: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具体分析见表1)
(表1)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研读语篇时重点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分别是what的问题,即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why的问题,即语篇传递的意义是什么;how的问题,即语篇具有什么样的文本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具体分析见表2)
(表2)
通过语篇的研读,可以帮助老师提炼语篇结构,明确主题意义,挖掘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及方法,为接下来的教与学活动提供了依据。
二、 分层目标制定,体现学习活动观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需要体现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三个层面进行逐层制定,设计把语言、文化、思维融合为一体的整体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看的教学过程中,实现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及文化意识的全面提升,最终落实核心素养。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四年级学生,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他们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已经学习了姓名、国籍、年龄、身份、身体部位、颜色、数量、所有物等词汇及如何简单描述人物基本信息的句型等。但不懂得如何深入了解朋友,对“朋友”的理解仍大多数停留在知道朋友的姓名、外貌、一起玩乐学习等,对于正确的交友观(互助、尊重、理解......)认识不深。基于文本的解读和学情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在听、说、读、写、看的活动中,学生能够获取、梳理语篇中所涉及到的句型,运用所学语言描述朋友的外形特征及衣着打扮。
2.学生能够思考实际生活问题,学会欣赏他人,关注身边的朋友,尊重个体的国籍、性格、外貌、穿着打扮等差异。
3.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思维导图,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想法,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4.学生能够运用目标词汇和句子进行进行小短文输出写作,能够从多维度详细描述朋友的特征。
上述教学目标均以活动和行为方式呈现的,即强调了学习过程,又凸显了学习效果。其中,目标1属于学习理解层次的活动;目标2、3属于应用实践层次的活动;目标4是迁移创新层次的活动。四个目标之间既相互关联,又层层递进,体现了语言学习不断从知识转化为能力、素养的过程。
三、分层活动设计,探究主题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引导学生整合性地学习语言文化知识,进而围绕主题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策略,表达个人观点态度和解决真实问题,进而达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学习理解,感知主题意义
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第一层活动是学习理解类活动,主要包括以语篇为基础的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学习活动。即教师围绕主题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必要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做铺垫,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出来。在此基础上,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鼓励学生从参与中获取新知,通过对信息的梳理、概括和整合,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感知和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理解语篇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取向,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1.感知与注意
在课堂上,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创设语用语境,调动学生的感知,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卡片、简笔画、音乐、视频、肢体语言的展示,与学生做游戏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创设愉悦的课堂情境,活化学生对主题已有的相关知识和体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开课前,老师邀请同学们跟着节奏,唱一首关于朋友的歌。随后老师提出问题“ Friends are very important in our life.Do you have a friend?What’s your friend like?”通过歌曲为整节课的学习奠定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问学生的朋友长得怎样,一下子拉进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唤起学生的注意,随后教师呈现Read and guess让学生认真阅读关于书中Mike等人物简短的介绍,猜猜他们分别是谁。由此复习了介绍朋友的常用词汇及句型。最后通过一起来认识一下吴斌斌的朋友们吧,进而开启主题意义的探究之旅。
教师利用歌曲游戏,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创造了语境,本单元的语境创设要符合“Meet my friends”的主题,还要贴近学生生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
2.获取与梳理
获取与梳理是指在获取新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图表、思维导图等,进行综合、分析、推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思维导图是一种模拟大脑思维系统进行记忆、概括、创造性的工具。作为思维可视化的重要载体,它帮助学生重新组合语言、联系语言及创新语言知识。
a. 通过Look and say环节,转盘上有Ann,James, Kate, Ben头像,然后点击转盘让学生尝试用句型进行简单描述:
S1: She has long hair. S3: He has short hair.
S2: She has oranges shoes. S4: He has a bag.
通过导图的形式出现,让学生知道可以从穿着打扮和外貌上描述朋友。
课件继续呈现Ben和Kate的图片,并逐句出现下面的句子,让学生进行Yes或No的判断。
1.He is fat and tall. 1.She has a blue hat.
2.He has glasses. 2.She is short and fat.
3.He has black hair. 3.She has short hair.
b. 让学生找出描写人物的句型,总结一下,有几种不同的结构出现?
参考答案:He/She is... He/She has...
此环节属于学习理解类活动中的获取和梳理,教师通过给出几组结构重复的简单句型,引导学生在练习中自行发现描述人物的结构和使用情景,并将本课的外貌词组和图像联系在一起,加强核心单词和句型的运用,并引导学生自己从文章中发现结构,提升对这一结构的敏感度,并对运用方法进行总结。
3.概括与整合
在某一知识点的学习后期,学生经过反复练习,预期扩展,多场景的运用,培养了一定的语感。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通过与同学讨论,向老师寻求帮助,或者靠自己观察,总结出语法规律,熟练运用规律,在理解相关语篇的时候,在解读信息的时候更加省力、准确、快速。
a.快速阅读短文,判断句子信息的正误,用哭脸或笑脸表达出来。并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时候学会圈关键词,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求助同学或老师。目的是让学生快速阅读,把握章节脉络,对基本要素进行梳理。
b.Read and fill帮助吴斌斌完成关于他朋友的表格,根据表格,复述文本信息。
以上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清晰地描述朋友特征的结构,教会学生一定的学习策略,如快速扫读、寻找关键词等,并通过复述文本信息来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及听说能力。
(二)应用实践,深化主题意义
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第二层活动是应用实践类活动,主要包括深入语篇的学习活动,如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等。即教师在学习理解类活动的基础上,围绕主题和已形成的新知识结构,引导学生进行描述、说明、推理、判断等交流活动,逐步将语言知识内化,巩固新的知识结构,推动语言文字运用自动化,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1.描述与阐释
描述和阐释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基本途径,教师简单明了的描述和解释,会让学生对教学目标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例如:教师针对本课内容,向同学提出问题:How to introduce a friend? 如何介绍朋友,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介绍?然后小组讨论并填写思维导图,对本节课的重点词汇、句型知识进行描绘和阐释,鼓励其在思维导图上面添加任何自己想要分享的内容的信息。
教师在学习理解类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所形成的知识结构上,通过活动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流,同时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把知识变成能力,思维导图的形式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内化知识。
2.内化与运用
内化是将看、听、想等思维观点经过内证实践而领悟出来的价值认识系统。运用就是根据事物特性加以利用。这就是把学到的知识技能等形成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
例如:根据Mike的思维导图,对其进行描述。
T: Wu Binbin has another friend. He writes something about him.I have a friend.He is tall and strong.He has short brown hair.He has big blue eyes.He has a cute blue hoodie (连帽衫).He is very friendly.Who is he?
Ss: Mike.
T: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Mike according to the mind map?
参考答案:
根据思维导图展开对Mike外貌特征等口头描述,大量的口头输出正是为了接下来的写作进行做铺垫。
(三)迁移创新,升华主题意义
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第三层活动是创新类活动,主要包括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等超越语篇的学习活动。教师使学生在新的语境下,立足新的知识结构,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语言技能,进行多元思维,在陌生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理性地表达观点、情感、态度,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深度学习,推动能力向素养转化的目的。
1.推理与论证
推理和论证有利于学生思维迁移、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核心素养的落实。这一层次的活动以输出为主,要求学生根据单元主题及其意义进行评价、判断、推理的更深层次学习活动。我在这一部分设计了两重活动,它们相互关联,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a.例如在介绍完吴斌斌朋友Mike之后的Think and say环节环节,教师抛出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these friends? 你觉得这些朋友怎么样?让学生们分析朋友各不相同,引导学生在和朋友相处时要互相尊重。让学生能联系实际,思考生活中真实的问题,从而拓宽主题的深度。Friends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We should learn to respect.
通过引导学生在理解主题意义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与生活实际有关的问题,主动参与讨论,发表观点,拓宽主题深度。让学生通过分析与判断,表达情感和态度,达到学科培根育人的目的。
b.学生两人小组再次展开想象,讨论补全思维导图上自己朋友的信息,并根据所填写信息,一问一答的形式谈论朋友的特征。第二重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朋友的特征进行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性推理能力。
2.想象和创造
在前面的活动中,教师会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但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创设情境后,让学生自己迁移、想象、创造语言,通过所学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小短文输出写作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句型写写你的好友或同学。对于在前面活动如何描述朋友,起到了前后呼应、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完成写作。
3.批判和评价
恰当的批评和评价,既能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找出原因、不断提高,又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本课作业输出设计是一篇短文写作,根据写作评价表,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书面表达作品进行自评,然后小组内互评,并要求几组学生进行展示,最后师生合作对作品进行点评,提出建议。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展开合作学习,互相沟通,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想象、创新、鉴赏等能力。
综上所述,在英语学习活动观引领下的英语课堂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针对不同主题,设计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帮助学生探究主题意义,学会运用所学语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发展英语学科素养的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李涛涛,卢英.英语学习活动观下教学设计的基点与路径[J].基础教育课程,2021(12):54-60.
[3]周巧玲.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实践探究[J].英语广场,2020(01):121-122.
[4]彭静.基于学习活动观的小学英语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J].中学生英语,2023(18):85-86.
4.张金秀.主题意义探究引领下的中学英语单元教学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