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中段习作教学的“吉祥三宝”应用举隅
【作者】 张 黎
【机构】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新课标》背景下的习作教学要求学生能写真事、述真情,真切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加强习作和生活的联系。小学中段习作教学面临习作素材缺失、表达个性缺乏和评价主体缺位的现实困境,严重影响了习作教学效率,笔者对症下药,找准习作教学的“吉祥三宝”,探索提高中段习作教学效率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 中段习作;教学效率
习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新课标学习任务群中倡导的“创意表达”的核心内容。但习作素材缺失,习作兴致缺缺;表达个性缺乏,读来众口一词;评价主体缺位,动力严重不足。立足学生真实的生活,留心观察,积极体验,个性表达,创新评价,帮助每位学生“乐写、善写”,提高习作教学效率。
一、留心观察生活,练就一双慧眼——“千里眼”
中段习作中很多学生会遇到无话可说、无物可写的情况,因而兴致缺缺,厌烦习作。究其缘由,是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大多是通过让学生摘抄好词佳句的方式进行素材积累,却忽略了多彩熟悉的校园生活和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才是学生习作取之不竭的素材来源。因而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积极观察,感知生活,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取材,学生才会饶有兴趣,有话说、有事写、有情抒。
(一)体验校园生活
在学校这座大宝库中,除了有校园美景的熏陶,更是有师生交往、班级风貌等数不清的校园资源素材。可以说,校园学习生活是学生作文巨大的素材储备库,也是学生学会写作文的重要实践训练基地。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参与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短剧表演等方式,来创造情境,并指导学生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在观察、谈论、争论、表演甚至玩耍等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地构建出习作素材,从而完成对思维的培养。
比如秋天银杏金黄,笔者带领学生在操场拾落叶、做书签,同时还玩了“银杏雨”,让同学们在快乐的校园中也能找到习作素材。
校园的银杏
新都区蜀龙学校 吴婧曦
入秋了,校园的那棵银杏树也开始大放光彩,微风吹来,金黄的叶子如一只只闪闪发光的蝴蝶,轻轻离开大树的怀抱,在空中翻飞。地上铺满了厚厚一层叶子,和着阳光,和湛蓝的天空,交相辉映,实在是一副绝美的画卷。张老师问,这么美的银杏,掉在地上可惜了,我们可以用它来做书签。于是大家在地上寻找到自己心仪的那一片,小心翼翼地放进了自己的衣兜里,要把它放进最爱的那一本书里。同学们嬉笑着,追逐着,有几个同学突然玩起了“天女散花”的游戏,没想到张老师也加入进行。她笑着说,那我就来给大家下一场“银杏雨”吧!于是,张老师和几位同学捧起了地上的银杏叶,抛向空中,漫天飞舞的银杏叶宛若雪花在空中飞舞,它们也想在空中呈现自己最美的姿态,于是它们在阳光下闪耀夺目,肆意舞蹈。而“淋雨”的我们笑成一团,高兴得手舞足蹈,尽情享受着这场“银杏雨”,那一刻,快乐是我们的,银杏有了它最美的样子。
(二)感悟社会生活
《新课标》提出:“习作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力求写出有个性特色的文章来”。这就要求学生浸润在广泛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并生活体验中有自己的发现和理解。要写出好习作来,就必须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走进人生。在三年级下册三单元完成学习后,笔者便布置了“了解或参观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任务,让学生拓宽知识的广度。
周末我和妈妈去广汉,和三星堆来了一次相遇。青铜面具在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是引人注目的,它也是世界迄今为止发现的同时代文物群中最早、最大、最奇特的青铜立人像。人像头戴高冠,身穿三层衣服,衣服上纹饰复杂精美,以龙纹为主,双手一上一下举在胸前,脚戴足镯。看着他的眼睛,仿佛从古老的意识深处穿越而来,无声地诉说着先民的信仰。(新都区蜀龙学校 贾翊然)
二、提倡个性表达,修得一支妙笔——“生花笔”
传统习作教学的“给框架、用范例”的方式只是让学生机械盲目地模仿成文,因而成文内容缺乏个性,读来众口一词。习作作为最具创意和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应力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感受生活,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阅读积累,读写结合,同时创设情境,引发真情实感,进行交流和创意表达。
(一)读写结合,随堂练笔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曾谈道:“书是有地位的,过什么生活就用什么书。书是不可以死读的,但是不能不用。”这篇文章不但指出了阅读的重要意义,也指出了在生活和阅读中,语言的重要性。如果只读而不写,那么无论学生对文本有多么深刻的理解、奇特的想象,都不能将其有效地转化为文学素养。如果没有学生的个性表达,阅读教学就会变得死板,死气沉沉。所以,老师们可以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捕捉到文学阅读的灵感,从一到多,带着学生进行演示和批注,产生一个片段的随堂练习。多样化的思维方式,让同学们不时地在教室里产生灵感。所以,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把握好这一难得的创作机会。
读《精卫填海》有感
新都区竹友小学
邬涵羽
精卫作为一只弱小的鸟儿,但它却有着不逊于任何凶猛动物身上的勇气和毅力。它每天用嘴衔着西山的石子和纸条去填塞无垠的大海,日日夜夜,毫不知倦。海面上波涛汹涌,时而卷起滔天巨浪,如长着獠牙的野兽要把它吞噬,精卫却没有被庞大的海洋所吓倒,在艰难中继续前行。有时候我觉得精卫真是一只自不量力的小鸟,浩瀚的海洋一眼望不到头,什么时候才能把海填平啊!这简直是不能完成的任务!或许很多人会嘲笑精卫,她这样做,简直是杯水车薪。但是同时我也很佩服精卫,我想,我们不应该被自己内心的恐惧所束缚,而是要勇敢地面对困难,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命运。
(二)情境创设,创意表达
创造力是文学阅读教学长期发展的源源不绝的力量,不但要让学生把握住阅读中的灵感,并适时地进行创造性的表达,老师们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创造力,激发创造力的火花,让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文字基础上,进行多维的表达。很多老师囿于教室狭小的空间,无法施展活动。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其“身临其境”,因为真实的情境和活动更能催生真情实感和独特表达。
比如笔者在进行《一场特殊的测试》习作教学时,开课伊始便以“神秘的测试”吊足学生胃口,测试的奖惩规则让学生的心情犹如坐过山车一般忽上忽下,而后这份“测试”中密密麻麻的难题中设置了一道“本次测试不用答题”的陷阱,让学生惊叹之余更是懊悔不已,同时引发同学们的哄堂大笑。
师:现在,我们再把第10题读一遍(齐读)
师见同学们神态各异,有的恍然大悟,有的目瞪口呆,有的“啊”的一声,有的一脸懊悔,还有的趴在桌子上……
师:我听到啊声一片?说能来说说此时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恍然大悟:原来陷阱在这呢!我后悔啊!
师:你用语言表达了自己的后悔!你有没有观察自己或者旁边同学的变化?
生:他直接从喜笑颜开到目瞪口呆了。
师:你用词真准确。还有谁来说说你此刻的感受。
生:真遗憾,原来根本不需要做题!
师:我也替你惋惜。原来题的最后有个小小的陷阱,但是我们都没有发现。
那这场测试给你怎样的收获?
生:要仔细阅读,认真审题,认真思考。
师:是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有必要。大家能从这次小小的测试中认识到这么深刻的道理,老师感到很高兴,大家觉得这次测试有意义吗?
生:有!
师:此时此刻,同学们肯定有许多话要说,我们不妨把今天的课上发生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写下来,形成一个习作片段,既教育自己也教育他人。
(张黎《一场特殊的测试》教学片断)
三、实现互动评改,算得一笔好账——“铁算盘”
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教”是大于“评”的,评价主体缺位,动力严重不足。但其实习作评改最为习作教学的最后一环,即是习作目的是否达成的衡量尺,又是激发学生产生习作信心的发动机,其地位不言而喻。习作评改应以互动和激励的理念为支撑,帮助学生建立习作的信心,让学生真正产生习作的兴趣,获得积极的习作体验。
(一)增值评价,变负为正
“多一个尺度,就多一个好学生”,要让学生有习作评改的动力,就要毫不吝啬地赞美学生。在每一次习作中,只要学生在习作练习本的末尾写上“本次我已尽全力完成并自主修改”,就可以先给本文给予“100分”的态度分。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好词、佳句、美段、修辞等不同角度罗列习作评价清单,然后在习作四人小组中,每找到一处好句或写得有趣的句子就加10分,四人小组内交叉评改加分。最后老师再根据本次习作主题进行总体评分。最后汇总所有的分数,得出一篇习作的最终得分。然后我们会发现,班上不乏一两百分的高分佳作,极大地促进了班级学生习作评改的积极性。
“赞美越多,写诗的人才就越多,有了更多的鼓励,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作家”,多维角度评价,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也是对孩子的习作予以最好的褒奖。
(二)多元评价,清单评改
学生是习作的主体,他们有权享有自我评价的自主权。教师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将自己修改后的习作面向全体同学朗读后,展开自我评价。教师给出该习作的要求以及相对应的评改清单,学生可以对照评改要求进行自行评改,也是对习作的“初审”,解决其中简单的字词错字以及语句通顺的问题。他们在自我阅读或找到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时,有意识地进行修正;或者自己看一遍,欣赏一遍,引以为荣。
《一场特殊的测试》评改清单
另外,教师还可以采取互评互读的形式。这种评价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经常采用,这种互评互改的方式操作方便,具有一定的评价实效性,如:词语准确度、句子通顺否、重点突出情况,都能准确地反映出来。同时还能起到互相启发,互相借鉴的作用,进而形成良好的勤奋向上的学风。在互读互评过程中,学生写下对同学的评价语,积极发现那种优秀文章,向班级推荐优秀作品,更大程度地提高孩子的写作自信。
家长参评也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方式。学生的文章涉及到家庭、社会以及内心表白内容的时候,把家长请进来,按照孩子预定的等级进行客观地评价,帮助孩子提高习作的信心和能力,指出努力的方向。最后,教师还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家长评价语提供给全班同学,全班进行个案点评,集思广益,使被评价者和评价者都最大限度地受益。
多元化的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在习作的道路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和培养的过程当中,应当能够转变自身的教学思路,使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帮助学生解决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制定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案和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刘璐.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作用——以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习作“小小动物园”为例[J].新课程,2021(09):139.
[3]叶莹君.小学中段语文习作教学的相关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0(01):11.
[4]张嬿.评价为导提升习作能力[J].上海教育,2021(Z1):146.
[5]王雅萱.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单元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1
【关键词】 中段习作;教学效率
习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新课标学习任务群中倡导的“创意表达”的核心内容。但习作素材缺失,习作兴致缺缺;表达个性缺乏,读来众口一词;评价主体缺位,动力严重不足。立足学生真实的生活,留心观察,积极体验,个性表达,创新评价,帮助每位学生“乐写、善写”,提高习作教学效率。
一、留心观察生活,练就一双慧眼——“千里眼”
中段习作中很多学生会遇到无话可说、无物可写的情况,因而兴致缺缺,厌烦习作。究其缘由,是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大多是通过让学生摘抄好词佳句的方式进行素材积累,却忽略了多彩熟悉的校园生活和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才是学生习作取之不竭的素材来源。因而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积极观察,感知生活,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取材,学生才会饶有兴趣,有话说、有事写、有情抒。
(一)体验校园生活
在学校这座大宝库中,除了有校园美景的熏陶,更是有师生交往、班级风貌等数不清的校园资源素材。可以说,校园学习生活是学生作文巨大的素材储备库,也是学生学会写作文的重要实践训练基地。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参与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短剧表演等方式,来创造情境,并指导学生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在观察、谈论、争论、表演甚至玩耍等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地构建出习作素材,从而完成对思维的培养。
比如秋天银杏金黄,笔者带领学生在操场拾落叶、做书签,同时还玩了“银杏雨”,让同学们在快乐的校园中也能找到习作素材。
校园的银杏
新都区蜀龙学校 吴婧曦
入秋了,校园的那棵银杏树也开始大放光彩,微风吹来,金黄的叶子如一只只闪闪发光的蝴蝶,轻轻离开大树的怀抱,在空中翻飞。地上铺满了厚厚一层叶子,和着阳光,和湛蓝的天空,交相辉映,实在是一副绝美的画卷。张老师问,这么美的银杏,掉在地上可惜了,我们可以用它来做书签。于是大家在地上寻找到自己心仪的那一片,小心翼翼地放进了自己的衣兜里,要把它放进最爱的那一本书里。同学们嬉笑着,追逐着,有几个同学突然玩起了“天女散花”的游戏,没想到张老师也加入进行。她笑着说,那我就来给大家下一场“银杏雨”吧!于是,张老师和几位同学捧起了地上的银杏叶,抛向空中,漫天飞舞的银杏叶宛若雪花在空中飞舞,它们也想在空中呈现自己最美的姿态,于是它们在阳光下闪耀夺目,肆意舞蹈。而“淋雨”的我们笑成一团,高兴得手舞足蹈,尽情享受着这场“银杏雨”,那一刻,快乐是我们的,银杏有了它最美的样子。
(二)感悟社会生活
《新课标》提出:“习作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力求写出有个性特色的文章来”。这就要求学生浸润在广泛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并生活体验中有自己的发现和理解。要写出好习作来,就必须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走进人生。在三年级下册三单元完成学习后,笔者便布置了“了解或参观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任务,让学生拓宽知识的广度。
周末我和妈妈去广汉,和三星堆来了一次相遇。青铜面具在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是引人注目的,它也是世界迄今为止发现的同时代文物群中最早、最大、最奇特的青铜立人像。人像头戴高冠,身穿三层衣服,衣服上纹饰复杂精美,以龙纹为主,双手一上一下举在胸前,脚戴足镯。看着他的眼睛,仿佛从古老的意识深处穿越而来,无声地诉说着先民的信仰。(新都区蜀龙学校 贾翊然)
二、提倡个性表达,修得一支妙笔——“生花笔”
传统习作教学的“给框架、用范例”的方式只是让学生机械盲目地模仿成文,因而成文内容缺乏个性,读来众口一词。习作作为最具创意和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应力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感受生活,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阅读积累,读写结合,同时创设情境,引发真情实感,进行交流和创意表达。
(一)读写结合,随堂练笔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曾谈道:“书是有地位的,过什么生活就用什么书。书是不可以死读的,但是不能不用。”这篇文章不但指出了阅读的重要意义,也指出了在生活和阅读中,语言的重要性。如果只读而不写,那么无论学生对文本有多么深刻的理解、奇特的想象,都不能将其有效地转化为文学素养。如果没有学生的个性表达,阅读教学就会变得死板,死气沉沉。所以,老师们可以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捕捉到文学阅读的灵感,从一到多,带着学生进行演示和批注,产生一个片段的随堂练习。多样化的思维方式,让同学们不时地在教室里产生灵感。所以,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把握好这一难得的创作机会。
读《精卫填海》有感
新都区竹友小学
邬涵羽
精卫作为一只弱小的鸟儿,但它却有着不逊于任何凶猛动物身上的勇气和毅力。它每天用嘴衔着西山的石子和纸条去填塞无垠的大海,日日夜夜,毫不知倦。海面上波涛汹涌,时而卷起滔天巨浪,如长着獠牙的野兽要把它吞噬,精卫却没有被庞大的海洋所吓倒,在艰难中继续前行。有时候我觉得精卫真是一只自不量力的小鸟,浩瀚的海洋一眼望不到头,什么时候才能把海填平啊!这简直是不能完成的任务!或许很多人会嘲笑精卫,她这样做,简直是杯水车薪。但是同时我也很佩服精卫,我想,我们不应该被自己内心的恐惧所束缚,而是要勇敢地面对困难,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命运。
(二)情境创设,创意表达
创造力是文学阅读教学长期发展的源源不绝的力量,不但要让学生把握住阅读中的灵感,并适时地进行创造性的表达,老师们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创造力,激发创造力的火花,让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文字基础上,进行多维的表达。很多老师囿于教室狭小的空间,无法施展活动。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其“身临其境”,因为真实的情境和活动更能催生真情实感和独特表达。
比如笔者在进行《一场特殊的测试》习作教学时,开课伊始便以“神秘的测试”吊足学生胃口,测试的奖惩规则让学生的心情犹如坐过山车一般忽上忽下,而后这份“测试”中密密麻麻的难题中设置了一道“本次测试不用答题”的陷阱,让学生惊叹之余更是懊悔不已,同时引发同学们的哄堂大笑。
师:现在,我们再把第10题读一遍(齐读)
师见同学们神态各异,有的恍然大悟,有的目瞪口呆,有的“啊”的一声,有的一脸懊悔,还有的趴在桌子上……
师:我听到啊声一片?说能来说说此时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恍然大悟:原来陷阱在这呢!我后悔啊!
师:你用语言表达了自己的后悔!你有没有观察自己或者旁边同学的变化?
生:他直接从喜笑颜开到目瞪口呆了。
师:你用词真准确。还有谁来说说你此刻的感受。
生:真遗憾,原来根本不需要做题!
师:我也替你惋惜。原来题的最后有个小小的陷阱,但是我们都没有发现。
那这场测试给你怎样的收获?
生:要仔细阅读,认真审题,认真思考。
师:是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有必要。大家能从这次小小的测试中认识到这么深刻的道理,老师感到很高兴,大家觉得这次测试有意义吗?
生:有!
师:此时此刻,同学们肯定有许多话要说,我们不妨把今天的课上发生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写下来,形成一个习作片段,既教育自己也教育他人。
(张黎《一场特殊的测试》教学片断)
三、实现互动评改,算得一笔好账——“铁算盘”
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教”是大于“评”的,评价主体缺位,动力严重不足。但其实习作评改最为习作教学的最后一环,即是习作目的是否达成的衡量尺,又是激发学生产生习作信心的发动机,其地位不言而喻。习作评改应以互动和激励的理念为支撑,帮助学生建立习作的信心,让学生真正产生习作的兴趣,获得积极的习作体验。
(一)增值评价,变负为正
“多一个尺度,就多一个好学生”,要让学生有习作评改的动力,就要毫不吝啬地赞美学生。在每一次习作中,只要学生在习作练习本的末尾写上“本次我已尽全力完成并自主修改”,就可以先给本文给予“100分”的态度分。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好词、佳句、美段、修辞等不同角度罗列习作评价清单,然后在习作四人小组中,每找到一处好句或写得有趣的句子就加10分,四人小组内交叉评改加分。最后老师再根据本次习作主题进行总体评分。最后汇总所有的分数,得出一篇习作的最终得分。然后我们会发现,班上不乏一两百分的高分佳作,极大地促进了班级学生习作评改的积极性。
“赞美越多,写诗的人才就越多,有了更多的鼓励,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作家”,多维角度评价,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也是对孩子的习作予以最好的褒奖。
(二)多元评价,清单评改
学生是习作的主体,他们有权享有自我评价的自主权。教师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将自己修改后的习作面向全体同学朗读后,展开自我评价。教师给出该习作的要求以及相对应的评改清单,学生可以对照评改要求进行自行评改,也是对习作的“初审”,解决其中简单的字词错字以及语句通顺的问题。他们在自我阅读或找到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时,有意识地进行修正;或者自己看一遍,欣赏一遍,引以为荣。
《一场特殊的测试》评改清单
另外,教师还可以采取互评互读的形式。这种评价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经常采用,这种互评互改的方式操作方便,具有一定的评价实效性,如:词语准确度、句子通顺否、重点突出情况,都能准确地反映出来。同时还能起到互相启发,互相借鉴的作用,进而形成良好的勤奋向上的学风。在互读互评过程中,学生写下对同学的评价语,积极发现那种优秀文章,向班级推荐优秀作品,更大程度地提高孩子的写作自信。
家长参评也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方式。学生的文章涉及到家庭、社会以及内心表白内容的时候,把家长请进来,按照孩子预定的等级进行客观地评价,帮助孩子提高习作的信心和能力,指出努力的方向。最后,教师还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家长评价语提供给全班同学,全班进行个案点评,集思广益,使被评价者和评价者都最大限度地受益。
多元化的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在习作的道路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和培养的过程当中,应当能够转变自身的教学思路,使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帮助学生解决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制定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案和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刘璐.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作用——以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习作“小小动物园”为例[J].新课程,2021(09):139.
[3]叶莹君.小学中段语文习作教学的相关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0(01):11.
[4]张嬿.评价为导提升习作能力[J].上海教育,2021(Z1):146.
[5]王雅萱.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单元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