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析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作者】 毛梦瑶
【机构】 四川省成都市站东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美术教育作为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凝结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美术教育与生活衔接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美术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提升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本文主要针对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探究,以期能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美术教学;结合生活;策略探讨
以小学美术教学为基础构建生活化课堂这一形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审美能力等核心素养,其育人价值更是能在美术及多样化课程实践模式的推动下得到深度拓展。在小学美术课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在美术课程中体会美术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其对美术产生更直观的认知,有利于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产生,从而使其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文章对生活化视域下如何做好小学美术教学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点教学策略,供广大小学美术教师参考。
一、生活教育理论概述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日常生活中包含诸多美术内容,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实践中需立足生活视角带领学生深入认知日常生活、美术知识二者间的关联,促使学生能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掌握美术知识、应用美术知识,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其核心思想是将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主题、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在生活教育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这也要求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生活环境和需求,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生活化视域下的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导深入观察
细致入微的观察是提高美术教学成果的第一步,也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不应仅仅引导学生通过静态教科书中的图像来了解美术知识,而是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出发,深入把控细节,从而真正体验美术作品所蕴含的艺术之美,打破学生的刻板思维定式,让学生在深入观察的过程中有效提高学习热情,推动教学效率与成果双重发展。
(二)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如果与生活脱离,美术将会成为无根之木。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深刻认识美术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美术课堂的限制,向现实生活积极延伸与拓展,引导学生对生活之美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感受,积累鲜活、生动的绘画素材。就像实际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体育课上,操场上有很多的学生,善于发现美的学生通过观察后,就会对这个美好的场景进行想象创作,然后呈现出一幅美的作品。再如,春天到了,学校的一些绿植或者树木正在萌发自己新的生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一刻进行记录,创作一幅幅美术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美好的事物,并发现其美的存在,不断积累生活中的美好素材,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升学生对事物的美感,这样美术课堂的教学质量也会随之提高。
(三)收集生活材料,实施美术创作
落实生活化教学理念,教师首先应当收集丰富的生活化教学素材,以此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和基本载体。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引导学生将灵感以创作的形式表达出来,把收集到的废旧材料制作成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四)将知识与技能融入生活,在学以致用中提高艺术修养
生活化视界下的教学素材应用不仅是指将生活性的素材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引导,同时也代表着鼓励学生能够将课堂中所习得的美学知识和技能主动应用到生活化实践中,从而使得美术学科教学内容及创作技巧与学生的生活合二为一,凸显美术课程的实用价值。因此,教师应通过生活化教学素材的应用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水平和美术综合素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美术知识应用于一定的生活场景中,比如给自家客厅绘制装修图、给自己的衣服做装饰等,启发学生制作具有创意的设计样稿,不断提高艺术创作水平,促进审美综合素养的发展。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依托信息化技术,创新生活素材融入渠道是一种有效的应用策略,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表现形式。在小学美术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不常见的画面和短视频等。多媒体教学在小学美术的课堂中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让学生可以见到生活中并不常见的一些场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生活中的各种美,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通过多个视角去观察生活的一种生活习惯和创作的方式。通过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学生可以更加灵活地表达和展示对生活素材的理解和想象。
(六)改进教学评价,实施多元主体
教学评价的功能丰富,如激励、反馈等,对课堂教学起着明显的导向作用。美术教学中,为合理应用生活素材,教师可以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为主,将课堂主动权、参与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有助于学生梳理自身的创作过程。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依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优化课堂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形式,充分交还学生的课堂参与权与主动权。学生在自评中将会回忆、梳理创作过程,反思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而及时调整创作方向。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艺术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深入学生实际生活,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空间,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美术教学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美、感受生活美,学会用美术的方法点缀生活,强化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左佳.生活化视界下的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探微——浅谈绘本教学[J].新课程,2021(48):67.
[2]龚鸿容.生活化视界下的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探微[C].2021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2021:830-831.
【关键词】 美术教学;结合生活;策略探讨
以小学美术教学为基础构建生活化课堂这一形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审美能力等核心素养,其育人价值更是能在美术及多样化课程实践模式的推动下得到深度拓展。在小学美术课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在美术课程中体会美术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其对美术产生更直观的认知,有利于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产生,从而使其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文章对生活化视域下如何做好小学美术教学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点教学策略,供广大小学美术教师参考。
一、生活教育理论概述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日常生活中包含诸多美术内容,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实践中需立足生活视角带领学生深入认知日常生活、美术知识二者间的关联,促使学生能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掌握美术知识、应用美术知识,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其核心思想是将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主题、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在生活教育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这也要求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生活环境和需求,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生活化视域下的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导深入观察
细致入微的观察是提高美术教学成果的第一步,也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不应仅仅引导学生通过静态教科书中的图像来了解美术知识,而是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出发,深入把控细节,从而真正体验美术作品所蕴含的艺术之美,打破学生的刻板思维定式,让学生在深入观察的过程中有效提高学习热情,推动教学效率与成果双重发展。
(二)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如果与生活脱离,美术将会成为无根之木。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深刻认识美术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美术课堂的限制,向现实生活积极延伸与拓展,引导学生对生活之美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感受,积累鲜活、生动的绘画素材。就像实际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体育课上,操场上有很多的学生,善于发现美的学生通过观察后,就会对这个美好的场景进行想象创作,然后呈现出一幅美的作品。再如,春天到了,学校的一些绿植或者树木正在萌发自己新的生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一刻进行记录,创作一幅幅美术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美好的事物,并发现其美的存在,不断积累生活中的美好素材,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升学生对事物的美感,这样美术课堂的教学质量也会随之提高。
(三)收集生活材料,实施美术创作
落实生活化教学理念,教师首先应当收集丰富的生活化教学素材,以此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和基本载体。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引导学生将灵感以创作的形式表达出来,把收集到的废旧材料制作成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四)将知识与技能融入生活,在学以致用中提高艺术修养
生活化视界下的教学素材应用不仅是指将生活性的素材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引导,同时也代表着鼓励学生能够将课堂中所习得的美学知识和技能主动应用到生活化实践中,从而使得美术学科教学内容及创作技巧与学生的生活合二为一,凸显美术课程的实用价值。因此,教师应通过生活化教学素材的应用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水平和美术综合素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美术知识应用于一定的生活场景中,比如给自家客厅绘制装修图、给自己的衣服做装饰等,启发学生制作具有创意的设计样稿,不断提高艺术创作水平,促进审美综合素养的发展。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依托信息化技术,创新生活素材融入渠道是一种有效的应用策略,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表现形式。在小学美术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不常见的画面和短视频等。多媒体教学在小学美术的课堂中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让学生可以见到生活中并不常见的一些场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生活中的各种美,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通过多个视角去观察生活的一种生活习惯和创作的方式。通过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学生可以更加灵活地表达和展示对生活素材的理解和想象。
(六)改进教学评价,实施多元主体
教学评价的功能丰富,如激励、反馈等,对课堂教学起着明显的导向作用。美术教学中,为合理应用生活素材,教师可以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为主,将课堂主动权、参与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有助于学生梳理自身的创作过程。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依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优化课堂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形式,充分交还学生的课堂参与权与主动权。学生在自评中将会回忆、梳理创作过程,反思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而及时调整创作方向。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艺术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深入学生实际生活,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空间,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美术教学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美、感受生活美,学会用美术的方法点缀生活,强化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左佳.生活化视界下的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探微——浅谈绘本教学[J].新课程,2021(48):67.
[2]龚鸿容.生活化视界下的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探微[C].2021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2021:83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