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幼小衔接的策略探寻
【作者】 屈海燕
【机构】 四川省华蓥市红军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幼小衔接问题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特别是在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幼小衔接策略,帮助学生顺利过渡,成为教师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本文将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探讨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幼小衔接的策略,以期为相关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幼小衔接;教学策略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学生在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学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衔接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为其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理念的衔接
(一)以学生为本
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二)注重过渡期的心理适应
学生从幼儿园升入小学,面临着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和困惑。因此,在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心理适应,通过谈心、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缓解紧张情绪,建立自信心,积极面对新的学习挑战。
二、教学内容的衔接
(一)整合幼儿园与小学的教学内容
为了避免幼儿园与小学教学内容的脱节和重复,教师应深入了解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和拓展。同时,教师还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强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
在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通过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书写习惯和规范意识的培养,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一)打造温馨童趣的教室环境
外部环境的不同是一年级小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同幼儿园阶段的教室环境不同,小学教室的童趣感少,严肃感多,这样的差异会给一年级小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迫,造成一年级小学生的不适应。因此,教师要打造温馨童趣的教室环境,降低一年级小学生对于外部环境的不适应度。具体说来,教师可以在教室中贴上一些诸如纸飞机、小星星一类的装饰品,旁边配有“放飞梦想”“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这样的标语,这样的装饰不但具有童趣,还能够起到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教室内还可以专门设置语文阅读图书角,其中布置一年级小学生感兴趣的图文并茂的书籍,在打造教室环境的同时,增强一年级小学生对语文的认知和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教室中专设置一面墙,用于张贴小学生的图画,作为教室图画墙。这样的教室布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严肃感,提升了温馨童趣感,拉近了幼小之间的距离,为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幼小衔接奠定了坚实的外部基础。
(二)采用游戏化教学方式
游戏化教学方式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同时,游戏化教学方式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注重情境创设与角色扮演
情境创设与角色扮演是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和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表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情感。同时,这种教学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四)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下转第34页)(上接第35页)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合作、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
四、评价方式的衔接
(一)实行多元评价制度
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状况,教师应实行多元评价制度。除了传统的笔试成绩外,还应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外阅读情况等方面纳入评价体系中。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步幅度,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二)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
在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需求。同时,教师还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幼小衔接策略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入手。只有全面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才能真正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并适应小学生活。因此,建议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和创新适合一年级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加强对幼小衔接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参考文献:
[1]胡雨欢,幼小衔接阶段语文教学的实践与策略的研究[D].广州大学,2018年。
[2]张雪梅,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研究,2019年。
【关键词】 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幼小衔接;教学策略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学生在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学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衔接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为其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理念的衔接
(一)以学生为本
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二)注重过渡期的心理适应
学生从幼儿园升入小学,面临着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和困惑。因此,在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心理适应,通过谈心、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缓解紧张情绪,建立自信心,积极面对新的学习挑战。
二、教学内容的衔接
(一)整合幼儿园与小学的教学内容
为了避免幼儿园与小学教学内容的脱节和重复,教师应深入了解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和拓展。同时,教师还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强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
在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通过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书写习惯和规范意识的培养,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一)打造温馨童趣的教室环境
外部环境的不同是一年级小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同幼儿园阶段的教室环境不同,小学教室的童趣感少,严肃感多,这样的差异会给一年级小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迫,造成一年级小学生的不适应。因此,教师要打造温馨童趣的教室环境,降低一年级小学生对于外部环境的不适应度。具体说来,教师可以在教室中贴上一些诸如纸飞机、小星星一类的装饰品,旁边配有“放飞梦想”“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这样的标语,这样的装饰不但具有童趣,还能够起到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教室内还可以专门设置语文阅读图书角,其中布置一年级小学生感兴趣的图文并茂的书籍,在打造教室环境的同时,增强一年级小学生对语文的认知和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教室中专设置一面墙,用于张贴小学生的图画,作为教室图画墙。这样的教室布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严肃感,提升了温馨童趣感,拉近了幼小之间的距离,为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幼小衔接奠定了坚实的外部基础。
(二)采用游戏化教学方式
游戏化教学方式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同时,游戏化教学方式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注重情境创设与角色扮演
情境创设与角色扮演是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和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表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情感。同时,这种教学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四)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下转第34页)(上接第35页)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合作、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
四、评价方式的衔接
(一)实行多元评价制度
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状况,教师应实行多元评价制度。除了传统的笔试成绩外,还应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外阅读情况等方面纳入评价体系中。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步幅度,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二)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
在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需求。同时,教师还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幼小衔接策略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入手。只有全面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才能真正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并适应小学生活。因此,建议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和创新适合一年级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加强对幼小衔接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参考文献:
[1]胡雨欢,幼小衔接阶段语文教学的实践与策略的研究[D].广州大学,2018年。
[2]张雪梅,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研究,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