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创新设计小学语文课外作业
【作者】 蒲 珍
【机构】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幸福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正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常常碰到老师们抱怨学生家庭作业存在应付差事、完成得不理想的情况。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作业僵化单一、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家庭作业渐渐变成了学生的负担。因此,我们应该遵循顺应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素质的原则,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设计一些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课外作业,以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以及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外作业;作业设计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而作业就是语文实践的直接平台,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式。但目前,因受“应试”影响,很多教师从“备考”出发,出现作业布置量多而重复,不科学。缺乏创造性、新颖性、趣味性,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甚至使学生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因此,我们应创新设计课外作业,改变传统语文大抄大背的方式,真正把学生从烦琐的、机械的、重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成为作业主人,而不是被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一、小学语文课外应该设计自选式作业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得,需要教师给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布置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过去的作业多为教师于课后布置,作业的数量、作业的难度以及作业完成的形式,教师有着决定权,并以一定的学习纪律作为强制力保障实施。学生对于作业,总是处于被动接受任务的境地,没有选择权。一般说来,学生总是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聪明一些的学生能完成得较好,不够用功的学生就常常采取逃避和拖延的办法。在新课标下,如何改变过去作业设计不足之处,调动学生的作业积极性呢?其中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自主地选择作业,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二、重视个体差异,变硬性统一为自主选择
在作业调研中发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71%的学生因为作业而伤脑筋,有36%的学生希望不要布置太多的作业,尽量少写作文和日记。”可见,学生对教师作业布置不持积极态度,作业变成了学习负担,这样就达不到作业设计的初衷和收到预期效果。造成这种局面,除教师没有精心设计外,还有就是“一刀切”的作业要求,硬性规定不同层次学生做同样的作业,这就造成优生完成作业而后进生“伤脑筋”的严重后果。所以,我们应重视个体差异,变硬性统一为自主选择,让学生根据学习需求,自由选择作业内容和方式。学生可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更是作业实践的主体,不能成为作业完成的被动者,应充分发挥学生作业的主动性。所以,我们在作业设计时,应把“自主实践”放在首位,根据每个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合理设计作业,增加作业的可选择性。为此,我们在实践中把作业设计成为“套餐型”的,让学生根据自己需要和能力去选择完成。如A套餐的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B套餐的题型较A套餐要低一层次;而C套餐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作业。这样的作业布置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时,学生又具有好强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在创新作业内容的同时,我们还要在作业形式上“创出”多样化,使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做到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并且将听、说、读、写与演、唱、面、制作相结合,游戏、参观以及访问等形式相结合,丰富作业方式,让作业趣味丛生,具有吸引力。
三、拓展思维,培养创新
发散思维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寻求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它能发散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并极有可能从已知导向未知,获得创造结果。因此多维性的练习设计要重在引导学生多思路、多层次、多结果地去思考问题,寻求多种正确的答案。如针对同一种词义,写出不同的词语;针对同一种意思,用不同的句式去表达;针对同一篇课文,作不同层面的理解等。为了训练学生的拟题能力,教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我设计了一道练习:如果那个小村庄还有幸存者,他们将会怎样做?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然后把它写出来。有些学生是这样写的:他们终于知道了,破坏环境就是毁灭自己。于是,他们赶紧重新开垦种植,重整家园。数年后,那里又变成了一个树木茂盛、空气清新、河水清澈的小村庄。而且他们还经常告诫后代子孙,一定要保护好环境,否则……还有些学生写了他们依然不知道好好的村庄毁灭的原因,于是,他们在重整自己家园后,照样乱砍伐树木,很快,他们又亲手把老天给他们第二次生命的机会毁灭了。从此,美丽的小村庄就这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尽管有些句子写得不那么优美,但毕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训练了他们思维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四、注重学科整合,变封闭式作业形式为开放式的实践活动
学科整合的思想是新课程改革的又一重要指导思想,学科整合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作业改革中,我们可以把美术、音乐、思品、英语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科与语文学习整合起来,使他们都为学生发展服务。比如,学会了有关蔬菜的词语后,让他们跟爸爸妈妈学着去某场买菜;在学习了课文《四季》之后,让学生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在作业评讲课上介绍自己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画;学了《黄河象》、《琥珀》等科普文章后让学生选定一种事物进行仔细观察后去查阅资料,把探究到的知识写成小论文介绍给大家……这样把作业设计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总之,加强作业创新设计,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乐意、主动地在更多语文实践中发展语文能力,而不是让教师始终牵着学语文。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才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最好平台,我们在作业设计时,要让学生回归生活,在广大实践中挖掘潜能,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淼 《作业有效性的因素及措施》,实验苑,2020.5。
[2]张仁贤《设计作业与练习的创新思维》,天津教育出版社,2020。
[3]张香竹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20。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外作业;作业设计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而作业就是语文实践的直接平台,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式。但目前,因受“应试”影响,很多教师从“备考”出发,出现作业布置量多而重复,不科学。缺乏创造性、新颖性、趣味性,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甚至使学生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因此,我们应创新设计课外作业,改变传统语文大抄大背的方式,真正把学生从烦琐的、机械的、重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成为作业主人,而不是被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一、小学语文课外应该设计自选式作业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得,需要教师给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布置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过去的作业多为教师于课后布置,作业的数量、作业的难度以及作业完成的形式,教师有着决定权,并以一定的学习纪律作为强制力保障实施。学生对于作业,总是处于被动接受任务的境地,没有选择权。一般说来,学生总是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聪明一些的学生能完成得较好,不够用功的学生就常常采取逃避和拖延的办法。在新课标下,如何改变过去作业设计不足之处,调动学生的作业积极性呢?其中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自主地选择作业,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二、重视个体差异,变硬性统一为自主选择
在作业调研中发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71%的学生因为作业而伤脑筋,有36%的学生希望不要布置太多的作业,尽量少写作文和日记。”可见,学生对教师作业布置不持积极态度,作业变成了学习负担,这样就达不到作业设计的初衷和收到预期效果。造成这种局面,除教师没有精心设计外,还有就是“一刀切”的作业要求,硬性规定不同层次学生做同样的作业,这就造成优生完成作业而后进生“伤脑筋”的严重后果。所以,我们应重视个体差异,变硬性统一为自主选择,让学生根据学习需求,自由选择作业内容和方式。学生可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更是作业实践的主体,不能成为作业完成的被动者,应充分发挥学生作业的主动性。所以,我们在作业设计时,应把“自主实践”放在首位,根据每个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合理设计作业,增加作业的可选择性。为此,我们在实践中把作业设计成为“套餐型”的,让学生根据自己需要和能力去选择完成。如A套餐的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B套餐的题型较A套餐要低一层次;而C套餐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作业。这样的作业布置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时,学生又具有好强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在创新作业内容的同时,我们还要在作业形式上“创出”多样化,使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做到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并且将听、说、读、写与演、唱、面、制作相结合,游戏、参观以及访问等形式相结合,丰富作业方式,让作业趣味丛生,具有吸引力。
三、拓展思维,培养创新
发散思维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寻求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它能发散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并极有可能从已知导向未知,获得创造结果。因此多维性的练习设计要重在引导学生多思路、多层次、多结果地去思考问题,寻求多种正确的答案。如针对同一种词义,写出不同的词语;针对同一种意思,用不同的句式去表达;针对同一篇课文,作不同层面的理解等。为了训练学生的拟题能力,教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我设计了一道练习:如果那个小村庄还有幸存者,他们将会怎样做?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然后把它写出来。有些学生是这样写的:他们终于知道了,破坏环境就是毁灭自己。于是,他们赶紧重新开垦种植,重整家园。数年后,那里又变成了一个树木茂盛、空气清新、河水清澈的小村庄。而且他们还经常告诫后代子孙,一定要保护好环境,否则……还有些学生写了他们依然不知道好好的村庄毁灭的原因,于是,他们在重整自己家园后,照样乱砍伐树木,很快,他们又亲手把老天给他们第二次生命的机会毁灭了。从此,美丽的小村庄就这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尽管有些句子写得不那么优美,但毕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训练了他们思维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四、注重学科整合,变封闭式作业形式为开放式的实践活动
学科整合的思想是新课程改革的又一重要指导思想,学科整合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作业改革中,我们可以把美术、音乐、思品、英语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科与语文学习整合起来,使他们都为学生发展服务。比如,学会了有关蔬菜的词语后,让他们跟爸爸妈妈学着去某场买菜;在学习了课文《四季》之后,让学生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在作业评讲课上介绍自己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画;学了《黄河象》、《琥珀》等科普文章后让学生选定一种事物进行仔细观察后去查阅资料,把探究到的知识写成小论文介绍给大家……这样把作业设计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总之,加强作业创新设计,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乐意、主动地在更多语文实践中发展语文能力,而不是让教师始终牵着学语文。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才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最好平台,我们在作业设计时,要让学生回归生活,在广大实践中挖掘潜能,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淼 《作业有效性的因素及措施》,实验苑,2020.5。
[2]张仁贤《设计作业与练习的创新思维》,天津教育出版社,2020。
[3]张香竹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