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社会网络化呼唤创新型的德育教师
【作者】 徐 兰
【机构】 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和社会的大趋势,互联网正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它的广泛应用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信息素养已成为一个受教育者的必备素养之一,这对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通过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进而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尤其做到信息技术与新时代德育工作的整合,是摆在每一个基础工作者面前崭新而又紧迫的课题。
一、正确对待网络这把双刃剑
网络在人类生活中的凸现,有如“一夜春风”唤醒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绽放,面对如此迅速的网络大潮,是欣赏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明媚阳光,还是注目于不时刮起的沙尘暴;是兵来将挡的封堵,还是开渠泄洪式的输导?学校也应尽可能的为德育老师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这样,对学生有效德育就会不断增多。作为学校的德育工作者也应有意识地去学习网络知识,熟悉网络的使用并能充分发挥的网络的优势,真正使自己德育工作做到事半功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学生们和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社会是一个大课堂,也是一个大染缸。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有腐朽的、庸俗的额、甚至是错误的、反动的。尽管传统的教育的目的也是影响、帮助学生由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逐步升到高尚的道德品质。但是由于方式方法的陈旧和单一,学生往往比较反感,甚至与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情绪,因此,传统的德育对于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的影响作用极其微弱。相反,网络德育则可以利用自身的平等性、开放性的优点,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平等、生动的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的人格施加影响,由此达到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的目的。
二、正面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传统的德育根本谈不上高科技的运用,知满足于上对下的灌输。在网络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更不能回避网络。网络德育带来的必将是全方位、深刻的变革。在在所有的老师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班主任。面对那些沉迷于网络的学生,我们的批评教育只要适合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就能促使学生变外部的教育要求为内在的自觉需要,就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即使是批评教育也决不能不顾他们的心理状态,不合时宜地采用暴风骤十式的批评教育方法。真正具有责任心的教师、班主任就应该孜孜探求批评教育的艺术,力求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效果。
因此我们一定要经常深入了解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掌握他们的性格、爱好,在平时多与他们交流沟通,处在“和谐”的氛围之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行“和谐”的思想交流,达到“和谐”的教育效果,这是“和谐”教育的应有之意,是创造“和谐校园”的基石。
我们有必要在学校激励一套健全的传播信息系统,同时,必须忠实该系统的客观性和导向性。一方面,不能把网上的信息过滤得太纯;另一方面,该系统的主流信息应该是积极向上的。例如,可以设立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在网上就学生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要高人一筹,积极引导学生的自我意识想健康方向发展。
三、利用网络跟学生交流
小学生的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我们要做学生心灵的守护者,让学生在晴朗的天空下快乐而健康地成长。网络的德育具有实时性和匿名性的优势,因此利用网络,师生之间可以无话不谈。学生的真实思想也会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暴露无遗,老师就很容易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道德引导。在网络德育中,德育对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教育功能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事实也已证明,网络教育在转化学生错误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意识方面有着传统德育方式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感人心者,莫生手情。”班主任播洒爱心,用情真意切的语言,打动人心的行为,触及感情点,就能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只有当学生相信,在他遇到困难时一定会得到帮助,他才有可能放心大胆地去探索外界和尝试活动。因此,在学生活动时,你应该定时给他鼓励。教师要做学生亲密的朋友,当学生告诉他的想法后,即使你认为他说的是梦想,或是不正确的也要耐心倾听,使他从内心感到你是他的知心朋友。
我们的教育对象多是青少年,相对而言他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稳定,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弱,用以在网络的社会里迷失自我。正是这样,才给我们的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他们的心灵还较为娇嫩脆弱,正是这样,才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精心的呵护;他们的心理性格也有较大的可塑性,正是这样,才说明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伟大,我们是在培养和创造“人”。因此,我们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不应忘了给我们的学生多一点的理解和尊重,多一点温暖和体贴,多一点的鼓励与扶持。
一、正确对待网络这把双刃剑
网络在人类生活中的凸现,有如“一夜春风”唤醒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绽放,面对如此迅速的网络大潮,是欣赏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明媚阳光,还是注目于不时刮起的沙尘暴;是兵来将挡的封堵,还是开渠泄洪式的输导?学校也应尽可能的为德育老师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这样,对学生有效德育就会不断增多。作为学校的德育工作者也应有意识地去学习网络知识,熟悉网络的使用并能充分发挥的网络的优势,真正使自己德育工作做到事半功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学生们和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社会是一个大课堂,也是一个大染缸。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有腐朽的、庸俗的额、甚至是错误的、反动的。尽管传统的教育的目的也是影响、帮助学生由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逐步升到高尚的道德品质。但是由于方式方法的陈旧和单一,学生往往比较反感,甚至与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情绪,因此,传统的德育对于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的影响作用极其微弱。相反,网络德育则可以利用自身的平等性、开放性的优点,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平等、生动的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的人格施加影响,由此达到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的目的。
二、正面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传统的德育根本谈不上高科技的运用,知满足于上对下的灌输。在网络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更不能回避网络。网络德育带来的必将是全方位、深刻的变革。在在所有的老师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班主任。面对那些沉迷于网络的学生,我们的批评教育只要适合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就能促使学生变外部的教育要求为内在的自觉需要,就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即使是批评教育也决不能不顾他们的心理状态,不合时宜地采用暴风骤十式的批评教育方法。真正具有责任心的教师、班主任就应该孜孜探求批评教育的艺术,力求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效果。
因此我们一定要经常深入了解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掌握他们的性格、爱好,在平时多与他们交流沟通,处在“和谐”的氛围之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行“和谐”的思想交流,达到“和谐”的教育效果,这是“和谐”教育的应有之意,是创造“和谐校园”的基石。
我们有必要在学校激励一套健全的传播信息系统,同时,必须忠实该系统的客观性和导向性。一方面,不能把网上的信息过滤得太纯;另一方面,该系统的主流信息应该是积极向上的。例如,可以设立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在网上就学生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要高人一筹,积极引导学生的自我意识想健康方向发展。
三、利用网络跟学生交流
小学生的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我们要做学生心灵的守护者,让学生在晴朗的天空下快乐而健康地成长。网络的德育具有实时性和匿名性的优势,因此利用网络,师生之间可以无话不谈。学生的真实思想也会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暴露无遗,老师就很容易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道德引导。在网络德育中,德育对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教育功能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事实也已证明,网络教育在转化学生错误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意识方面有着传统德育方式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感人心者,莫生手情。”班主任播洒爱心,用情真意切的语言,打动人心的行为,触及感情点,就能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只有当学生相信,在他遇到困难时一定会得到帮助,他才有可能放心大胆地去探索外界和尝试活动。因此,在学生活动时,你应该定时给他鼓励。教师要做学生亲密的朋友,当学生告诉他的想法后,即使你认为他说的是梦想,或是不正确的也要耐心倾听,使他从内心感到你是他的知心朋友。
我们的教育对象多是青少年,相对而言他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稳定,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弱,用以在网络的社会里迷失自我。正是这样,才给我们的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他们的心灵还较为娇嫩脆弱,正是这样,才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精心的呵护;他们的心理性格也有较大的可塑性,正是这样,才说明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伟大,我们是在培养和创造“人”。因此,我们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不应忘了给我们的学生多一点的理解和尊重,多一点温暖和体贴,多一点的鼓励与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