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践应用

【作者】 吴 程

【机构】 四川省安岳县两板桥九年制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将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和生活的意义。在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导向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生活化教学的应用尤为重要。本文将从生活化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实施路径以及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例,探讨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 生活化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应用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教育阶段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一门不可或缺的综合课程,旨在为学生的培根铸魂和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打下坚实根基。课程内容涵盖道德教育、心理素质、法律意识以及国情知识等多个领域,对塑造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念和价值取向起着基石作用。对于如何有效开展这门课程的教学,在全面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这个主题下我认为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学来促进新课标要求的落实。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生活化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需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例如,在讲解法律知识时,可以引入学生身边的法律案例,让学生感受到法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实践性原则
  生活化教学强调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应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道德、理解法治。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在扮演角色、模拟审判的过程中,了解法律程序、体会法律精神。
  (三)开放性原则
  生活化教学应具有开放性,既要关注教材内容,又要关注社会热点、学生关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在讨论道德问题时,可以引入社会上的道德争议事件,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
  现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不仅图文并茂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元素,是我们进行生活化教学最好的凭借。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案例、生活场景等,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生动。例如,在讲解诚信这一道德品质时,可以引入教材中关于诚信的故事或案例,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感受诚信的重要性。
  2.引入时事热点和社会现象
  时事热点和社会现象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应关注时事动态,及时将相关热点和社会现象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环保法律时,可以引入当地的环保政策、环境污染事件等,让学生认识到环保法律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二)教学方法生活化
  1.创设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例如,在讲解消费者权益时,可以创设一个购物纠纷的情境,让学生扮演消费者、商家等角色进行模拟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入真实、典型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可以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例如,在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时,可以引入未成年人犯罪或受侵害的真实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和关爱。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形式化倾向
  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实质而非形式。生活化教学并非简单地在教学内容中穿插一些生活元素或情境即可实现其目标。教师应深入理解生活化教学的理念和要求,将其真正融入教学过程中,避免形式化倾向。
  (二)关注学生差异性和多样性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因材施教。同时,教师还应关注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注重评价与反馈机制建设
  生活化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评价与反馈机制建设。教师应建立多元化、全面性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同时,教师还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改进提高。
  四、结束语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实践能力和法律意识中的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遵循学生主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等原则,实施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法生活化等路径,并注意避免形式化倾向、关注学生差异性和多样性以及注重评价与反馈机制建设等问题,可以有效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和育人质量。因而,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将其用在我的课堂中,使其发挥更好的育人效益,助力高质量课堂变成学生发展的奠基石。而且,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我相信生活化教学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学生的培根铸魂和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孙青青,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04):209-211.
  [2]杨晓义,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1):217-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