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方法
【作者】 刘芯利
【机构】 四川省广安实验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地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成为教育者们关注的重点。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例,探讨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和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同时促进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提升。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态文明教育;渗透;有效方法
随着人们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视度的日渐提升,如何在小学这一基础教育阶段深入强化生态文明意识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重点推进方向。数学作为一门以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课程,不论是教材,还是题目设置中,都能够挖掘出不少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因素,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但要将两门学科内容相融合,避免牵强附会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如何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自然渗透成为数学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加大了研究力度,得到了这样一些认识。
一、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原则与策略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系统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具体策略包括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生态资源、创设生态文明教育情境、结合数学活动进行实践操作等。
(一)挖掘教材资源,将生态教育融入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教材是最具教学价值的资源,因此要将生态文明意识培养渗透到小学数学课堂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是必不可少的举措。首先,小学数学课教材上隐含着诸多生态文明的知识,这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奠定了基础,教师不必生搬硬套,只需要将教材中的知识适当加以延伸性解读,就能够自然过渡到生态文明教育,且小学数学教材的排版图文并茂,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接受生态文明知识教育的积极性,不会因此感到枯燥。其次,教师可以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状态与接受能力,将教材中有关生态文明的因素总结提炼出来,在课堂知识讲解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认识到潜藏在数学知识点教学背后的生态文明教学,一方面达到将数学与实践生活相结合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保护生态文明的潜意识。“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这一课节为例,教师在带领学生将运算法则实际应用题目的解答时,应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植树的意义以及其对生态与生存环境的价值,教育小学生要在日常生活中爱护树木、保护绿植,从而促使生态文明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扎根小学生心田。
(二)设置教学情境,将生态教育融入课堂
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主要发挥的作用是降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难度,一般多是通过向学生提问具有生活化的问题来实现。小学数学的学习,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启发与培养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理解力,避免其对知识点学习与应用的生搬硬套,教师多会将知识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并适时地做出灵活调整,切实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因此,要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教学情境这一方法。
(三)开展实践活动,将生态教育融入生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态教育如果一笔带过,也难以让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且容易导致小学生成为空喊口号的“行动矮子”,因此,为了避免教学活动陷入这一误区,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将生态文明教育落实到实践中的重要性。通常,教师会在课节讲解完成后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并在下一课节讲解之前对作业完成进行点评与讲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教学环节,适当的布置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数学实践作业。这类实践作业的布置,一方面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具有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环保问题的应对能力,另一方面则重在通过这种环保问题的解决强化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达到跨学科教学、综合素质提升的教学目的。
二、课堂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实例分析
以“面积与环境保护”的教学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一)教学目标设定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面积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
首先,教师引入“绿色校园”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接着,通过展示校园内的绿化区域和裸土区域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两个区域的面积大小及其对校园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组织了“环保小卫士”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分组扮演环保工作者,负责测量和计算校园内不同区域的面积,并提出改善校园环境的建议。这一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反思与总结
课后,教师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和总结。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教师发现学生在掌握面积知识的同时,也对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提升。因此,可以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是有效的。
小学数学作为逻辑性、科学性较强的基础学科,无论是教材排版与题目设置,还是其在解决实践问题中的应用型,都为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入提供了可行性与便利性。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小学数学与生态文明教育融合的有利条件,实现生态文明意识的高效培养。一方面,要避免纯粹的说教,讲解图文并茂,同时要避免生搬硬套情况的出现,使小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教育,减少其在数学课堂上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抵触感;另一方面要避免纸上谈兵,注重通过稳定的、定期的、多样的生态保护实践活动检验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效果,确保生态文明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岑春菊,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J].爱情婚姻家庭:教育科研,2021年。
[2]马亚伦,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策略[J].数码设计,2019年。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态文明教育;渗透;有效方法
随着人们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视度的日渐提升,如何在小学这一基础教育阶段深入强化生态文明意识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重点推进方向。数学作为一门以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课程,不论是教材,还是题目设置中,都能够挖掘出不少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因素,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但要将两门学科内容相融合,避免牵强附会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如何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自然渗透成为数学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加大了研究力度,得到了这样一些认识。
一、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原则与策略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系统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具体策略包括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生态资源、创设生态文明教育情境、结合数学活动进行实践操作等。
(一)挖掘教材资源,将生态教育融入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教材是最具教学价值的资源,因此要将生态文明意识培养渗透到小学数学课堂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是必不可少的举措。首先,小学数学课教材上隐含着诸多生态文明的知识,这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奠定了基础,教师不必生搬硬套,只需要将教材中的知识适当加以延伸性解读,就能够自然过渡到生态文明教育,且小学数学教材的排版图文并茂,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接受生态文明知识教育的积极性,不会因此感到枯燥。其次,教师可以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状态与接受能力,将教材中有关生态文明的因素总结提炼出来,在课堂知识讲解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认识到潜藏在数学知识点教学背后的生态文明教学,一方面达到将数学与实践生活相结合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保护生态文明的潜意识。“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这一课节为例,教师在带领学生将运算法则实际应用题目的解答时,应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植树的意义以及其对生态与生存环境的价值,教育小学生要在日常生活中爱护树木、保护绿植,从而促使生态文明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扎根小学生心田。
(二)设置教学情境,将生态教育融入课堂
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主要发挥的作用是降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难度,一般多是通过向学生提问具有生活化的问题来实现。小学数学的学习,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启发与培养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理解力,避免其对知识点学习与应用的生搬硬套,教师多会将知识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并适时地做出灵活调整,切实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因此,要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教学情境这一方法。
(三)开展实践活动,将生态教育融入生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态教育如果一笔带过,也难以让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且容易导致小学生成为空喊口号的“行动矮子”,因此,为了避免教学活动陷入这一误区,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将生态文明教育落实到实践中的重要性。通常,教师会在课节讲解完成后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并在下一课节讲解之前对作业完成进行点评与讲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教学环节,适当的布置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数学实践作业。这类实践作业的布置,一方面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具有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环保问题的应对能力,另一方面则重在通过这种环保问题的解决强化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达到跨学科教学、综合素质提升的教学目的。
二、课堂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实例分析
以“面积与环境保护”的教学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一)教学目标设定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面积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
首先,教师引入“绿色校园”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接着,通过展示校园内的绿化区域和裸土区域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两个区域的面积大小及其对校园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组织了“环保小卫士”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分组扮演环保工作者,负责测量和计算校园内不同区域的面积,并提出改善校园环境的建议。这一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反思与总结
课后,教师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和总结。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教师发现学生在掌握面积知识的同时,也对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提升。因此,可以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是有效的。
小学数学作为逻辑性、科学性较强的基础学科,无论是教材排版与题目设置,还是其在解决实践问题中的应用型,都为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入提供了可行性与便利性。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小学数学与生态文明教育融合的有利条件,实现生态文明意识的高效培养。一方面,要避免纯粹的说教,讲解图文并茂,同时要避免生搬硬套情况的出现,使小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教育,减少其在数学课堂上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抵触感;另一方面要避免纸上谈兵,注重通过稳定的、定期的、多样的生态保护实践活动检验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效果,确保生态文明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岑春菊,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J].爱情婚姻家庭:教育科研,2021年。
[2]马亚伦,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策略[J].数码设计,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