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生活经验对于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

【作者】 李佳慧

【机构】 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凤山镇小川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科学教学越来越注重与生活实际的结合。生活经验作为小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基础,对于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和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知识理解、培养实践能力和提升科学素养四个方面,深入探讨生活经验对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 生活经验;小学科学;教学;学习兴趣

  一、引言
  生活经验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知识和体验,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经验更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于抽象的科学概念和理论往往难以理解。而生活经验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同时,生活经验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因此,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经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生活经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生活经验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科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当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与他们的生活经历产生联系时,他们会更容易产生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科学学习中。这种兴趣和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动力,能够推动他们更加深入地探索科学世界。
  2.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生活经验能够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例如,对于“浮力”这个概念,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游泳时的经历,让他们感受浮力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生活经历相结合,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概念。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创新空间。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还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这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利用生活经验进行小学科学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然现象、理解科学原理和方法、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素养。这些素养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和发展,还将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和职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生活经验与小学科学教学的关系
  1.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生活经验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利用生活经验引入科学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例如,在讲解“光和颜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彩虹的形成,让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2.促进知识理解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于抽象的科学概念难以理解。利用生活经验,教师可以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例如,在讲解“热传导”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冬天触摸铁和木头的感觉,通过对比理解热传导的原理。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将抽象的概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3.培养实践能力
  生活经验不仅是知识的源泉,也是实践的舞台。通过生活经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其实践能力。例如,在讲解“植物的生长”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家中种植的植物,记录生长情况,培养其实践观察能力。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其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对科学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
  四、如何利用生活经验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果的策略
  1.创设生活情境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教师可以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关的生活情境。例如,在讲解“声音的产生”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常见乐器,让学生在课堂上演奏并观察声音产生的现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模拟生活场景的方式,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学习科学知识。例如,在讲解“水的循环”时,教师可以模拟雨滴落下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原理。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2.挖掘生活素材
  生活中处处蕴含着科学知识,教师应善于挖掘这些素材,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材料性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品材料,如塑料袋、玻璃杯等,探讨它们的性质和用途。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观察生活中物品的同时学习科学知识,加深对材料性质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如天气变化、植物生长等,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现象来学习科学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身边的科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3.组织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检验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科学的魅力。例如,在讲解“生物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生态公园或农场,观察生物间的关系,加深对生物链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活动,如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等。这些实验活动能够让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之,生活经验对于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不仅是激发学生兴趣、促进知识理解的有效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价值,并通过多种策略将其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理解、培养实践能力和提升科学素养为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多机会和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慧。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实施[J].基础教学论坛,2020(14): 36-38.
  [2]李浩桢。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小学时代,2019(9):68-71.
  [3]李振宇。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研究[J].科学咨询/教学研究,2020(1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