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作者】 苏 娇

【机构】 四川省邻水县鼎屏镇第三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中华上下五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荡涤出一颗又一颗璀璨明珠,它们经过岁月的洗礼、经过亿万人的口耳相传,延续至今,这就是古诗词。古诗是漫漫历史长河中激荡人心的存在,也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更是小学语文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课文中收录了很多古诗词,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重视小学生的考试成绩,一个又一个的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扼杀了古诗词对小学生的吸引力,使得他们见古诗就头疼。因此,提升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效率是亟待解决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

  由于年代相距甚远,文言文与当今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白话文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尤其是在语言凝练的古诗词中。古诗词的字、词、句都有着极大的跳跃性,表达的内容十分抽象、深远。而小学生的文化积累有限,他们很难理解这样丰富的内涵。随着新课标的不断创新,逐渐地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
  兴趣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何导入课堂,如何在上课铃响起的一瞬间带领学生一起进入古诗情景呢?如何创设更好的学习氛围?这些都是教师需要考虑清楚的内容。纵使古诗意义深远,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可是只要改变教学方式,以更好的切入点走进课堂,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对于古诗词课堂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山居秋暝》一诗时,教师可以准备好王维的其他诗词,配上相对应的插图,打乱顺序后,再让学生给不同的诗词搭配上合适的插图。这样的小游戏,能极大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寓教于乐,以游戏的方式凸显出王维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鲜明特点;在讲解《芙蓉楼送辛渐》一诗时,教师可以变身主持人,面向学生抛出问题——“你有跟最好的朋友分别的经历吗?”再一一采访不同的学生,引导他们描述出自己的生活经历,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好友分离,从此山高路远,不知何日才会相见。在这一刻,学生们的心情穿越了长长的岁月,与诗人王昌龄互通,他们也就更能理解这首诗深远的意义;在教学《山行》《早发白帝城》等蕴含着风景的诗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诗词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再展开想象力,用简笔画画出诗词中隐藏的美丽景色。在这个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强化了对古诗词重点字词的理解,也加深了对诗句意思的认真,同时还大大地提高了动手能力。
  二、了解诗歌背景,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都是从生活中汲取养分,一步一步地茁壮成长。古诗词是文化中的集大成者,历史中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是诗人经历无数的悲欢离合后,从心底里发出的呐喊,因此古诗词与诗人的生平际遇息息相关。许多教师在讲解古诗词时,总是机械化地让学生记住诗句的意思,却忽略了对诗人创作背景的探讨,往往使得古诗词犹如空中楼阁,学生很难理解诗词本身的情感内涵。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需要提前收集好诗人的背景资料,了解清楚诗人的心路历程,在课堂上详细地告诉学生装创作背景,引领学生一起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探讨诗人创作的原因和用意,那么学生就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他们宛如背后生了双翼,就这样慢慢地进入古诗词的世界。在这样宏观的创作背景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字字句句的深沉含义,提高理解能力和共情能力。如此,诗词教学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比如:在教学《己亥杂诗》一诗时,教师应该打开学生的知识大门,帮助他们走进腐朽没落的清政府时期,让他们体会到扼杀人才、禁锢思想、死沉沉沉的社会现状,因此他们也会跟随龚自珍一起渴望轰轰烈烈人才变革,如一场猛烈的风雷清扫掉社会的阴霾;在讲解《石灰吟》一诗时,教师可以先介绍诗人于谦的历史背景,其中囊括处事原则、政治生涯等,接着向学生介绍是出于什么原因于谦创作了这首诗,创作这首词的理由等,紧接着向学生介绍于谦的语言风格,帮助他们掌握更多信息,更加全面地了解诗人于谦,拉近学生与诗词的距离。后续的诗词教学中,教师只需轻轻点拨,学生就能领会诗词的内涵。与繁琐的教学相比,省了不少的功夫。
  三、重视阅读,以读悟情
  古语有言: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朗读是古诗词教学中不可或许的一部分,有感情的朗读可以构建起沟通者与古诗词的桥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其感悟古诗词的情感,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古诗词的体裁要求严格,无论是平仄相对,还是音律固定,都可以赋予学生美的体验。通过反复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感悟诗词的音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乐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不同的特点,以不同的方式展开朗读训练,或范读、听读、齐读、小组读、个人读等。不论是何种朗读方式,教师都要及时指导,更正读音,纠正节奏,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比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在把握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加入情感升华。该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借中秋明月之美好意象,将人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置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阐述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真挚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通过反复的朗读,可以让学生品味诗词中的美好情感,领略遣词造句的精妙绝伦,提高审美情趣。教师还可以辅以舒缓的轻音乐,刺激学生的感官,活跃思维,促使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诗人的所见画面,自行领会诗词中的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古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灿烂结晶,不仅展现了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还体现了我国古人浪漫抒情的艺术情怀以及饱满的思想情感。因此,作为小学语文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转变传统呆板的教学模式,利用情景教学方法使学生把握诗意、领悟感情,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促使古诗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也使中华文化得到良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王立志,于永华·锤炼古诗经典,丰厚文化底蕴——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J] 上中国校外教育, 20巧,26:13 &
  [2]马玲棉·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J ] ·学周刊,20巧,17:147.
  [3]窦昕·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2,14: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