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城乡结合部 初中思政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作者】 蒲小兰
【机构】 四川广元民盟烛光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强调学生主观体验的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政教学当中运用此法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有效融入到教学课堂当中,从而实现“聚焦核心素养,彰显铸魂育人”的思政目标。文章从体验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和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求达到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实施策略;有效运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制课程标准》阐释:课程总目标是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在本课程的转化与落实,与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相对应,通过两种思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整合;一是通过活动即实践活动进行整合;二是通过过程即学习过程进行整合。把活动和过程作为通往目标的路径,而不是只是讲“内容”和“结果”,体现了课程改革一以贯之的基本理念。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指出:“初中课程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主要讲授个人和集体、自我和时代、社会规则和社会秩序、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宪法和法律、国家利益和国家目标、中国和世界等内容,通过呈现党和国家事业在各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引导学生明确‘是什么’,树立‘四个自信’”。体验式教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感悟,理解知识,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而不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同时,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并不是让学生熟记课本中的基础知识,而是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验式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一、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探索
研究表明:“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得百分之十;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得百分之二十;但所经历过的事,我们却能记得百分之八十。”只有参与体验,才能学会。这就是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差异。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让学生亲身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从而使学生成为真正自由独立、知情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学生个性需求的满足,强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体验式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是情知教学论、现代学习观、主体建构理论和现代教学论;其实现条件是通过设置一个适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和场所,以提高学生对知识认知和技能的掌握。
体验式教学模式由活动体验设计、活动体验导入、活动体验展开、活动体验评价四个部分组成。
(一)活动体验设计
波普尔曾经说过:“正是问题激发 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所以活动体验教学以问题为开端,活动设计的过程既是提出问题的过程。同时,活动体验设计应密切联系生活、密切联系时事、密切联系学生。通过围绕生活、围绕时事、围绕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二)活动体验导入
“导”要讲究方法,“导” 要讲究艺术。除语言艺术导入外,音乐艺术导入、实物艺术导入、场景艺术导入等都是较好的导入方法。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中,通过欣赏《家》的音视频引入,让学生感受家庭是什么,感知对家中亲人的思念。然后通过一系列图片介绍老师自己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让学生理感受家的温馨。 一下子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开就了学生的思维。
(三) 活动体验开展
在活动体验开展过程中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自由活动为主,同时也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可以沿着“认识法律一认同法律一践行法律”?的路径递进式展开,先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再通过案例分析和交流探讨以及“我来当法官”等体验活动,吸引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体验”活动中,投入到学习中。又例如,在学习《做守法的公民》这一课的内容时,老师先为学生出示学习目标,接着将教材内容中的《法不可违》的几个案例进行合理梳理,说明每个案例中的他们具体触犯了哪些法律,再接着把学生进行恰当分组,合理分工,说明需要学生合作完成的任务,4人一组进行合作讨论交流,让他们彼此间相互配合,共同思考,了解教材中的相关法律知识。这样通过合作体验式,使学生积极合作,节约了彼此间的时间,又有效整合了每个学生各自的观点,促进学生分享观点,拓展新认知,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活动体验评价
活动体验的评价应倾向于过程倾向于个人的纵向提高。评价的方式不能搞教师“一言堂”,要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自评和互评都是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评价方式,通过学生谈体会,谈得失,达到让学生分享成功快乐、提升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法制素养,促进人格的发展和完善,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
二、体验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施策略
第一,创设情境,注重体验知识的生成。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在自觉或不自觉地积累经验见解和情感。创设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更容易调动个体经验、产生相关联想,使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与探究。
第二,提供指导,注重体验情感的升华。体验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和学习者的主动体验,但并不等于放任不管。学生在自行体验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迷茫、困惑,此时,教师若能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体验的信心,以及体验式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使学生在解决困惑的过程中体验情感的升华。
第三,参与实践,注重体验能力的提升。例如,讲授全面依法治国时,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走进法院旁听庭审,现场感受“?法治课堂”,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领悟,在活动中理解认同,在亲身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能力提升。
第四,学教融会贯通,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具有自闭性、被动性,甚至排他性;为学生主体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学习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一对矛盾。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
第五,设计多样体验方式,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
在初中思政教学中,开展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果按人体的功能可分为感触觉体验,视觉学习体验,动手实践体验,思维想象体验,情感审美体验。按体验性学习的类型可分为:触摸感觉体验,视听情景体验,活动参与体验,实践创造体验,情感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评价交流体验,审美体验等等。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在教学中设计主题行为作业、小组讨论交流、辩论会、主题演讲等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收获成长,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的认同与内化,从而指导自身行为,坚定理想信念,达成育教合一。
三、结语
教师上课犹如写散文,课堂教学一样讲究“形散而神不散”。课堂教学的“神”就是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因材施教等理念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就是教学模式或教学方式方法。课堂教学需要模式,但是不能固化,不能邯郸学步,教学模式只是教学理念实现的途径。教学只有不断的改进,没有永远的优秀。不耽误学生学习时间的课堂就是有效的教学。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我们需要备课前通读《义务教育道德与法制课程标准》,备课时把“课标”放在手边领悟运用,教学结束时再对照“课标”检验核对。也只有这样,体验式教学模式才能不断完善,达到有效、高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韩震 万俊人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制课程标准(202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2]吕莉.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6. [3]李国峰.中学思政教学中构建情景体验式学讲课堂的实践研究[J].教学研究,2021(10).
[4].[1]莫木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体验式教学方式浅探[J].基础教育参考,2018(1).
[5]李岚,刘宇岚.投入“体验”收获精彩——体验教学的实施与反思[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Z1).
[6]胡尚峰、田涛《教育探索》2003. 11.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实施策略;有效运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制课程标准》阐释:课程总目标是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在本课程的转化与落实,与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相对应,通过两种思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整合;一是通过活动即实践活动进行整合;二是通过过程即学习过程进行整合。把活动和过程作为通往目标的路径,而不是只是讲“内容”和“结果”,体现了课程改革一以贯之的基本理念。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指出:“初中课程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主要讲授个人和集体、自我和时代、社会规则和社会秩序、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宪法和法律、国家利益和国家目标、中国和世界等内容,通过呈现党和国家事业在各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引导学生明确‘是什么’,树立‘四个自信’”。体验式教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感悟,理解知识,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而不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同时,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并不是让学生熟记课本中的基础知识,而是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验式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一、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探索
研究表明:“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得百分之十;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得百分之二十;但所经历过的事,我们却能记得百分之八十。”只有参与体验,才能学会。这就是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差异。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让学生亲身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从而使学生成为真正自由独立、知情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学生个性需求的满足,强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体验式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是情知教学论、现代学习观、主体建构理论和现代教学论;其实现条件是通过设置一个适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和场所,以提高学生对知识认知和技能的掌握。
体验式教学模式由活动体验设计、活动体验导入、活动体验展开、活动体验评价四个部分组成。
(一)活动体验设计
波普尔曾经说过:“正是问题激发 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所以活动体验教学以问题为开端,活动设计的过程既是提出问题的过程。同时,活动体验设计应密切联系生活、密切联系时事、密切联系学生。通过围绕生活、围绕时事、围绕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二)活动体验导入
“导”要讲究方法,“导” 要讲究艺术。除语言艺术导入外,音乐艺术导入、实物艺术导入、场景艺术导入等都是较好的导入方法。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中,通过欣赏《家》的音视频引入,让学生感受家庭是什么,感知对家中亲人的思念。然后通过一系列图片介绍老师自己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让学生理感受家的温馨。 一下子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开就了学生的思维。
(三) 活动体验开展
在活动体验开展过程中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自由活动为主,同时也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可以沿着“认识法律一认同法律一践行法律”?的路径递进式展开,先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再通过案例分析和交流探讨以及“我来当法官”等体验活动,吸引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体验”活动中,投入到学习中。又例如,在学习《做守法的公民》这一课的内容时,老师先为学生出示学习目标,接着将教材内容中的《法不可违》的几个案例进行合理梳理,说明每个案例中的他们具体触犯了哪些法律,再接着把学生进行恰当分组,合理分工,说明需要学生合作完成的任务,4人一组进行合作讨论交流,让他们彼此间相互配合,共同思考,了解教材中的相关法律知识。这样通过合作体验式,使学生积极合作,节约了彼此间的时间,又有效整合了每个学生各自的观点,促进学生分享观点,拓展新认知,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活动体验评价
活动体验的评价应倾向于过程倾向于个人的纵向提高。评价的方式不能搞教师“一言堂”,要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自评和互评都是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评价方式,通过学生谈体会,谈得失,达到让学生分享成功快乐、提升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法制素养,促进人格的发展和完善,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
二、体验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施策略
第一,创设情境,注重体验知识的生成。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在自觉或不自觉地积累经验见解和情感。创设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更容易调动个体经验、产生相关联想,使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与探究。
第二,提供指导,注重体验情感的升华。体验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和学习者的主动体验,但并不等于放任不管。学生在自行体验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迷茫、困惑,此时,教师若能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体验的信心,以及体验式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使学生在解决困惑的过程中体验情感的升华。
第三,参与实践,注重体验能力的提升。例如,讲授全面依法治国时,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走进法院旁听庭审,现场感受“?法治课堂”,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领悟,在活动中理解认同,在亲身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能力提升。
第四,学教融会贯通,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具有自闭性、被动性,甚至排他性;为学生主体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学习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一对矛盾。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
第五,设计多样体验方式,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
在初中思政教学中,开展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果按人体的功能可分为感触觉体验,视觉学习体验,动手实践体验,思维想象体验,情感审美体验。按体验性学习的类型可分为:触摸感觉体验,视听情景体验,活动参与体验,实践创造体验,情感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评价交流体验,审美体验等等。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在教学中设计主题行为作业、小组讨论交流、辩论会、主题演讲等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收获成长,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的认同与内化,从而指导自身行为,坚定理想信念,达成育教合一。
三、结语
教师上课犹如写散文,课堂教学一样讲究“形散而神不散”。课堂教学的“神”就是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因材施教等理念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就是教学模式或教学方式方法。课堂教学需要模式,但是不能固化,不能邯郸学步,教学模式只是教学理念实现的途径。教学只有不断的改进,没有永远的优秀。不耽误学生学习时间的课堂就是有效的教学。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我们需要备课前通读《义务教育道德与法制课程标准》,备课时把“课标”放在手边领悟运用,教学结束时再对照“课标”检验核对。也只有这样,体验式教学模式才能不断完善,达到有效、高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韩震 万俊人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制课程标准(202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2]吕莉.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6. [3]李国峰.中学思政教学中构建情景体验式学讲课堂的实践研究[J].教学研究,2021(10).
[4].[1]莫木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体验式教学方式浅探[J].基础教育参考,2018(1).
[5]李岚,刘宇岚.投入“体验”收获精彩——体验教学的实施与反思[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Z1).
[6]胡尚峰、田涛《教育探索》2003.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