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化情趣

【作者】 曹 莉

【机构】 江苏省滨海县东坎街道东坎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而数学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从熟悉的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并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动手操作获取知识,形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最终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觉到数学的乐趣。
  一、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人们总是对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感兴趣,所以教学中如果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引入生活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亲可近的,逐步产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
  例如,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如果是别的形状行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被这个司空见惯但从没想过的问题深深吸引住了,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别的形状不行,因为无法滚动,只有圆形无棱无角,好滚动,而且滚动起来平稳。”有的反驳说:“椭圆形也可以,推土机、挖土机履带的外形就是椭圆形的。”“是呀!既然椭圆形也可以,那为什么汽车的车轮不是椭圆形而是圆形的呢?”我趁势追问,学生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之中,思维状态也变得异常活跃起来,“椭圆形做车轮的车子笨重”、“椭圆形车轮的车子跑不快……”学生的回答一个接一个。“那么使圆形车轮行驶既快又稳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继续逼问学生,在学生充满迷惑与期待的眼神中,学习又开始了……
  二、联系生活,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数学的过程。”通过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而长期以来,为什么一些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其主要原因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抽象、难学。那么,如何解决学生的这种恐惧心理呢?其实只要把学生置于现实生活情境中,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就能化“难”为“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千数的速算,可以利用学生买东西的生活经验去发现和理解算法。教师可模拟这样的生活情境:妈妈到商店买球鞋,身上有123元,每双球鞋99元,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其中有的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付出100元,再用23元加上找回1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23-100+1的算式。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探究出算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建立数学中凑整简算的思想,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三、模拟生活,进行数学学习的探讨
  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模拟出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就能变“枯燥地学”为“有趣味地学”,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
  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首先出示了:星期六,我们班黄超和凌坚龙两位同学去新华书店买书,相约下午1:30在书店门口集中,如果求他们几时从家中出发还需知道哪些信息?学生畅所欲言,得出:需要知道他们家到书店的路程和各自的速度。在此基础上,我又改成:如果他们都下午1:00从家出发,5分钟后相遇,你能算出两家之间的距离吗?学生展开讨论,得出:如果两人沿同一条路同一个方向走,两家的距离实际是两人所行路程的差;如果两人沿同一条路相向走,两家的距离实际是两人所行路程的和;如果不走同一条路,两家的距离无法确定。然后,再出现例题,让学生自主想出求路程的方法。最后,我又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的相遇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这样,通过再现生活实际情景,找出解题的方法,学生易理解、运用,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归生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运用
  小学数学课标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可以激发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让学生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去修本班的或家中的坏桌椅。教学土地测量后,让学生步测到学校的距离。再如,教学《长方形面积》一课后,让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一块地砖的长和宽,最后算一算客厅里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5元钱,一共需要多少钱?这样,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拓宽了思路,更重要的是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有所得。
  正如数学教育家所言:“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数学当寓于生活,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只要教师将生活同数学紧密结合起来,课堂就会变得鲜活而富有情趣,学生就会学得兴趣盎然,意犹未尽。生活柔化了数学的刻板和刚性,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的有趣、有情、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