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教改“拾贝” ———— 到农村学校蹲点包校札记之一
【作者】 张燕
【机构】 淄博市张店区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关键词】
响应号召,听从安排,我于2009年暑期新学期开始后,到马上镇九级塔小学蹲点包校,有机会真正了解农村学校,有幸成为支持农村教育的一员。初到九级塔小学印象颇好:校园虽不大但很精致,到处文化上墙、整洁有序;老师们精神饱满、干劲十足;学生们彬彬有礼、充满活力。在殷宗礼校长的组织和安排下,我与学校的部分领导与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学生现状等情况,有了较为全面但很粗浅的了解,要真正了解学校的现状,只有深入课堂、参与活动。于是,我结合自己的工作性质、教学优势和了解的学校情况,设计了蹲点包校的工作计划、支教思路和兴趣小组训练方案。
众所周知,教育改革中的重中之重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会流于形式。于是,此项工作我首先重点对课改起始年级的音乐和美术课堂、语文教学进行了听课视导。总体看,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年龄相对年轻的教师教学水平,要好于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和年龄偏大的老教师(大都是村办学校原有的教师)。分析原因我发现,这些相对年轻又有教学经验教师,他们外出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多,包括通识性培训、课标教材培训、课堂教学研讨会等等,正所谓:见多识广!所以,他们对课程理念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比较准确。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学历和业务能力相对较强,是学校选拔的尖子教师和重点培养对象。但这一部分教师人数太少,很难对其余的那两部分教师形成辐射和带动作用,所以,加强新课程理念培训,转变观念,提高驾驭新课程的能力是首要任务,可以说是迫在眉睫!
针对学校这种现状,我在教研会上与领导老师们开诚布公的做了这样的交流:
(一)转变思想、树立新观。
1.做课程的利用和开发者。
新课堂中广大教师要认识到自己不只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应该把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眼前的生活联系起来,把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有机统整。使学生感到学习生活的需要,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做知识再建构生成的承建者。
教师们要认识到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应只是无条件接受教师或书本的传授,而应主动选择、主动建构、主动整合,并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世界。
3.做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执行者。
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看作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不仅重结论,更要重过程、重方法,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转换角色、变革行为。
1.师与生民主平等。
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做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中教学相长。
2.做学生的促进者。
教学中教师不是牵着学生走,而是激励、鼓舞和唤醒,帮助、引导他们不断向上。
3.做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能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三)发现问题 ,正视问题。
1.合作学习的盲目性。
教学中大都以小组讨论代替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较多。表面热热闹闹,实则没有起到合作学习的作用,无法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2.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课堂教学中有极少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大部分学生沉默寡言,沦为对话的奴隶,对话机会不均等。
3.课堂缺乏愉悦的氛围。
表现在教师不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孩子在玩中学、乐中学,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学生学得枯燥乏味,课堂表现不活跃。
4.习惯的培养需加强。
小学生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较多,忽视学生读书、写字、倾听、发言等习惯的培养,甚至连握笔姿势的错误都不去纠正,我们说这是教师的失职。
5.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不够准确。
有的教师,尤其是刚参加工作和为参加过新课程培训的教师,他们缺乏必要的培训,对新课程的理念、教材的设计意图把握不够准确,加之教材的变换,教师感到教学有困难。
以上说话内容,只是我个人在听课中一点粗浅且不是很成熟的认识,是否能达成共识?针对这些现状,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解决?这还需要我们齐心协力、齐头并进、齐动脑筋、齐抓共管的逐步完善和解决。
张燕,女,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是山东省骨干教师新课程培训中的骨干教师,淄博市新课程培训教师;是山东省教学能手、淄博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曾执教过省、市级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