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 周爱霞
【机构】 山东省阳信县第一中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政治教学作为引领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学科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笔者从自身实际工作出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充分认识到政治课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在新课程带动下今后时期高中政治教学的发展方向。【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 政治 单项灌输
近几年,在新课程的推动下,对高中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强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培养自身能力的目的就在于我们要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运用知识,这对处于21世纪的中学生来说,无论是在学校课堂,还是将来走向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新课程的最终目标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在新课程这个大环境下政治课教学改革也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热情,促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自主学习。但是,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新课改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单一,依旧采取单项灌输。单项灌输模式强调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以教师为起点,把教育教学内容处理为相关信息,并通过媒介直接传递给学生,以产生一定的效果。在这种模式中,信息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流动。这种单项灌输的模式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虽然教师的主体地位受到重视,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却被忽视了。原本应该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注重师生交流的讲授法,被异化为灌输,主体的缺失导致无法形成必要的反馈,从而使信息传播的效率下降。这也是人们常常把政治教学看成是一种单纯说教而不能收到预定效果的重要原因。
(二)教学初中方式缺乏活力,不能积极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情绪。长期以来教学初中缺乏活力,以说、灌输、强迫执行为主要方式,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情绪还只是处于一种消极状态,抑制状态,结果就是课堂效率不高。甚至使学生感到政治就是说教,讲大道理,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政治课对学生内心的影响,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
二、新课标下应采取的相应教改对策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在实施以德育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开展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无论是从国情、学校培养目标,还是从学生发展需要来看,高中思想政治课在课程设置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都是众所周知的,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运用新的教学理念,突出师生换位思考。师生之间在课内课外都是民主、平等的。新的课程对教师所提出的新的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师感受最深的是:至今在许多人的思想中思想政治教学无非是念条条,画框框。其实不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思想政治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的教学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设计活动采取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的活动方式,引导每一个学生以主体的身份积极参与活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主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它强调要求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学习中重构经验。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他们的创造性和独特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不仅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培养学生养成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和良好行为的习惯。不但要让学生学到政治理论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用这些知识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政治、经济现象,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问题,用自己的双手去解决问题。
(二)丰富实践教学活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有很多学生并不喜欢政治课,但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外重大时事却都情有独钟。而令人遗憾的是繁重的课业负担却使他们没有精力去弄清国内外大事的来龙去脉。我认为时事政治教育不能停留在国内外大事的简单罗列和拼凑,更重要的是要水乳交融地“化”时政知识于政治课的基本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讲述“世界上各大国与中国建立的各种伙伴关系”时,联系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在讲述“朝鲜半岛的和平曙光和印巴之间的核冲突”时,联系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和平问题;在讲述“中日美关系”时,联系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此同时,还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轻松愉快地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让学生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现代科技越来越发达,应用于教学上的也越来越多。在现代社会里,不懂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教师将是不合格的教师。新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政治课的“教学用具的选择”问题,指出“要恰当地使用电影、幻灯、照片、录音、录像及计算机等教具辅助教学”,为政治课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出了方向性要求。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越来越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具有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课堂上展现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的现实生活画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这为政治课程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如果政治教师依然固守一支粉笔、一个黑板、一份教案的传统方式必然会被淘汰。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社会要求,政治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变过去“职前学习,管用一生”为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变过去的“教学生一杯水,自己拥有一桶水”为“让自己成为源源不断的一泉活水”,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路军.论迁移理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2]刘朔,刘颖.英国的思维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2(10).
[3]覃遵君.再论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功能[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9(9).
[4]周奕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