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 任素玉
【机构】 山东省淄博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二小学
【摘要】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好学为中心,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教得少,学生学得多,才能使学生得以主动发展,发挥潜能,真正实现生本教育的理念在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关键词】生本教育 识字教学 发掘潜能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提出的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它的核心内容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将“生本教育”与语文教学相联系,发现在我们日常的一年级识字教学中,其实也渗透着生本教育的理念。
一、全面依靠学生,激发学生主动性
生本教育强调把可以交付的教学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
在低年级的生字教学中,因为识字量大,内容单一,学生往往处于一种很被动的接受状态。当课堂引入生本教育后,老师把识字的任务放手交给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先让学生自己把要求认识的字在课文中圈画出来,并且可以学生之间讨论交流。这样,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任务,不再是被动的“要我学”,而是带有一种主动比赛的性质,看谁找得快,找得全。有找不到的字,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帮忙。这样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课堂主人”的掌控感,进而有了一种主动学习的愿望,有的学生甚至课下就提前圈画出来,可见,自主识字没有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而是成为他们计划中主动要完成的一项任务。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在渗透进生本教育理念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们的潜能得到激发,他们的天性得到发展,他们的收获像鲜花怒放。”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生本教育,能有效地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很好地提高课堂效率,也使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空间。
二、高度尊重学生,发掘学生潜能
生本教育强调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精简,从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进行大量活动,去探索、去研究。
语文识字课堂上,当学生圈画生字完成后,老师要对生字进行尽可能精炼的正音讲解。在接下来的识记生字的环节上,老师采取组词的方式,在词语中,在句子中引导学生识记。而组词的环节则更是渗透进了生本教育的“高度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的理念。
比如,识记“背”这个字,因为是放在带“月”字旁的“肚”、“膀”、“腰”等字中一起识记的。老师习惯性的思维就与身体的器官相联系,组词“后背”。而学生则发散思维,联系到了布置作业要求背诵课文的“背诵”这个词上。于是“背过”“背诗”等词语学生们就脱口而出了,并且联系到了课本上的题目要求“读一读,背一背”。实践证明,融合了学生们思维的“背诵”“背一背”这些词更容易让学生们识记和接受。
再如在识记“季”这个字时,学生们积极地组了很多词后,忽然有个学生就说了句“它是‘李’字加了一个撇变成的”。全班忽然恍然大悟,这样,两个相近字做了对比,不仅识记更容易,而且还有效地区分了形近字。
由此看来,在渗透进生本教育理念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内在积极性都以成为教师的教学所用,以成为动力之源,能量之库。”这也充分体现了生本课堂强调“把学生做为教育资源来开发和利用”的理念,以及课程标准中“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要求。
学生在进行发散思维,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错误。因为探索本身就是与错误做斗争的一个过程。这时候教师在生本课堂上作为“牧者”“引导者”的角色就发挥了作用。
比如,在识记“相”这个字,学生们组词有的提到了“象棋”“音箱”“照相”“香味”“想象”等等词,甚至想到了与原来的字很不着边际的一些外延词语或句子。这里面涉及到了多音字、形近字等等知识,这时候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进行不漏痕迹的恰当引导,使学生尽快回到课堂的有效讨论中来。
三、一切为了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
郭思乐生本教育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申出“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揭示了教育的真本。
在语文识字课堂上,当学生探究组词环节结束后,在巩固识字阶段可以采取全班“开火车”的形式。看似简单的形式,里面实则渗透着生本教育的“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
因为全班“开火车”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了课堂的参与者。而如果加入小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最准确,又使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成了小组获胜的必不可少的一份子。每个学生都担负了一种小组获胜我很关键的责任。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使他们每个人的“生命价值”都得到体现。
这样以来,学生们就会动脑筋集中精力把生字记住,既让自己有个好的展示,也给小组获胜出一份力。比如有的学生站起来后不仅准确念出生字,还特意加上了拼音,在全班中展示自己记得很牢固也很全面,这就无形中也培养了他们敢于积极展现自己的品质。还有的学生因为一时走神,轮到自己时没反应过来,同组的学生就会很着急的提醒他“到你了,快点”。最后获得优胜的小组的成员都会很高兴。这也体现了学生们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活动中,并且在这种游戏中感受到了责任和快乐。
由此可见生本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在课堂学习中渗透进道德教育,实践着新课标中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正是生本教育“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的体现。
正如周一贯先生所说:“生本课堂,是教育的原点思维,是对课堂的主流价值观的坚守,是在传递爱与责任。”
把生本教育理念渗透到语文识字教学中去,将成为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思和不断摸索的主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和孩子们一起探讨、一起分享语文识字教学的乐趣,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思乐 《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