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双减”下小学音乐美育的践行途径

 

【作者】 屠 姚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大北街小学 “双减”是指面向义务教育阶段,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减轻家长负担,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双减”政策的提出与实施,对学校美育的时间、空间和能动性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对作为美育载体的音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小学音乐美育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从课堂教学、校内艺术社团和多元艺术实践等方面进行优化,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优秀的教师胜任素质在音乐和艺术美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育人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时刻关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   一、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   (一)体验式教学的应用   音乐的美感需要在具身体验中通过感知和行为而获得,体验式教学是理解音乐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情绪和情感的体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艺术美的认知,提升的学生音乐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音乐的学习注重在表现、创作和欣赏中通过直接经验获取,从而建立对艺术美的认知。欣赏、演示和行为参与是体验性教学的核心要素,教师在欣赏过程中,除了借助音乐作品进行聆听、联想、分析、模仿、评价外,还可以借用诗歌、舞蹈、美术、戏曲等艺术形式进行辅助,通过丰富的艺术形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使学生形成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   (二)强调教学中的互动性   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音乐律动和游戏化教学,突出了实践教学的互动性。律动是人体随音乐做出有规律的协调动作,学生能够在音乐聆听的同时通过肢体自觉表现出来,从而感受和表达音乐的关键要素。律动实践将肢体、视觉、听觉和情感融为一体,实现空间意识、知觉深度和情感体验的有机融合。在教学中要多发挥“通感”的作用,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项感官。游戏化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兴趣,针对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设计游戏规则,在角色扮演、限时问答和进取闯关等环节中,将音乐知识和技能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丰富教学的内容   小学阶段是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双减”将学习能力的培养分配到包括音、体、美等各个学科中,因此遵从音乐教学规律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使学习能力的养成在音乐课程的进阶教学中得以实现。   (一)理论学习的迁移   理论不仅对于音乐的学习很有必要,对于培养小学生可迁移的学习能力更有益处。在“双减”政策实施以后,教研组根据具体情况修订音乐教学大纲,开展适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理论教学研究,针对审美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相应的可操作化建议,将国内外经典作品根据复杂程度和文化深度进行难度划分。另外,大量研究表明,通过音乐学习对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记忆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将已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理解性表达,将复杂多变的五线谱音符和记号进行特殊性记忆,有助于在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积极作用。   (二)红色基因的作品选择   在作品案例选择方面,注重用艺术的红色基因讲好中国故事。音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载体,通过音乐建构学生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取向,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从内心深处培养家国情怀。以音乐作品讲述中国故事,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埋下红色种子,让爱国主义、民族情怀、崇高理想在小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三、开展校内艺术社团实践   (一)音乐社团的组建   音乐社团的组建得益于管理机构的支持、学科融合的建设和充足的师资力量。创建音乐社团不仅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与自我检视的平台,从而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对全体学生的育人作用。“双减”政策实施后,艺术实践类课程每周的能够增设至2-4课时,为精心设计的音乐社团排演活动提供有力的时间保证。音乐社团活动内容要根据准确合理的阶段性目标而设定,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协作中完成合作性教学。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承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指示,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动文化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因此,校园音乐社团的排演活动,应当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开展。具有中华文化基因和革命红色基因的作品选取,是艺术社团美育的关键。两年一度的市区级艺术展演活动指定作品一般会选定由我国当代优秀作曲家创作,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管乐作品。此外选取具有红色基因的音乐作品,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是塑造学生高尚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手段。   (三)综合素质的培养   小学阶段是学习习惯和认知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通过沟通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情景意识、关键决策能力等方面时刻影响着学生。教学中双向交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在享受音乐美感的同时,全方面提升个人的非技术技能,达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有利于为日后能独立自主、服务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社团不仅承担着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的功能,还肩负着传承优秀音乐文化的责任,推动“以美为媒”的美育价值与德育意义相结合的育人实践。经过精心设计的排演方案具有崇高审美价值和格调高雅的内容,在作品的演奏过程中,通过内容的理解和视听审美体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作为音乐课堂的延伸,通过视觉与听觉结合、极具渲染的表演方式,触发具有鼓舞人、激励人内在的力量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和价值激励,达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创新性思维、升华道德品质的教学目的。   总之,“双减”政策的落地与实施为小学音乐美育提供了更大发展的空间,通过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丰富教学的内容和校内艺术社团的实践三个方面,有助于提升小学阶段音乐教学的质量,丰富艺术的学习的内容,坚守第二课堂的美育阵地。在减轻学科课业负担的同时,让学生收获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

【摘要】

【关键词】

>>>点击阅读全文
  • 【点击频次】342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